诗不在多,文不在长

版次:08 作者:马汉文(宁夏银川)

不久前,看到一位诗歌作者在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的前言中写了这样的话,“20多年来,我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的诗歌还不足500首,远远地无颜做一个真正的诗人。”我想,不足500首,至少也有400多首吧,这个数字实在不能算太少,而作者却感到很惭愧,言下之意,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大批量生产。

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历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是谁。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共有33940首,这是编此书时的统计,在这以后他又写了不少。据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帝(指乾隆)耽汉人之文化,御制诗至十万余首。”这个数不无夸大之嫌,然而,这么多诗作竟无一首流传于世却是事实,其作品质量如何可想而知。尽管乾隆皇帝身为九五之尊,但是无法强迫人们承认他是优秀的诗人。由此看来,作品数量多不一定是件好事,关键还在于质量。倘若质量高,首首是佳作,自然是多多益善。可是,即便是才高八斗的大诗人,也做不到字字珠玑。诗仙李白留存诗作900多首,诗圣杜甫留存诗作1400多首,但被人们普遍传诵的名篇,两人分别都不过200多首。陆游活了86岁,留存诗作9300多首,堪称上乘的佳作也不过200首左右。

文学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有的诗人作品很少,却是诗中瑰宝,光芒四射。如唐代王之涣,留存于今的诗仅6首。其中一首五绝,题为《登鹳雀楼》;还有一首七绝,题为《凉州词》。前者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者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堪称千古绝唱,直到今天,即便只有小学文化的少年都能背诵。又如唐代的张若虚,留存的诗只有两首,其中一首为《春江花月夜》。作者着重描写春江月夜的景物和相思离别之情,从而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意境清新,语言婉丽,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几位诗人的作品太少,都出不了专集。可是,人们永远承认他们是杰出的诗人,其作品可以说是以一当千。

诗如此,文何尝不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都是多产的著名作家,可是他们传世的散文名作分别都不过几十篇,而且大多短小精悍,最长的也只有一两千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传诵了900多年,全文只有358个字。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亦属上乘之作,不到100字,短得不能再短了,算得上是一篇“微型”散文。

举这些例子,不是说数量不重要,但比较而言,质量无论如何要摆在第一位。

马汉文(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