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刘薇 整理
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消息迅速引发社会关注,西夏陵博物馆亦迎来客如泉涌之盛况,游客争相触摸这段“生生不息”的文明记忆。申遗成功不仅让西夏陵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舞台,更激发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深度讨论——媒体如何解读其意义?网友又有哪些心声与期待?
◇媒体、大V谈◇
@人民日报
从启动到冲刺,从保护到传承,西夏陵申遗工作全过程,凝聚着全民力量。周边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讲解、灌木栽种、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各界捐赠了数千件西夏陵相关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如今,郁郁葱葱的灌木丛、规整干净的遗址环境、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都已成为连接公众与西夏陵的纽带。
西夏陵的保护也惠及周边群众。申遗过程中,银川市开展西夏陵周边综合整治,通过腾退整治,将遗产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一些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从事观光车驾驶、保洁等工作。
@新华社
三十多年来,对遗址进行的常态化维护、专项保护措施,控制并显著降低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对西夏陵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影响,从而守护这片历史遗迹,延续其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
周边环境整治也是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贺兰山多山洪,西夏陵在贺兰山下矗立近千年,从未遭山洪毁坏,离不开陵墓建造者所修筑的防洪工程。西夏陵的文物保护条件在不断提升,展陈手段的迭代升级和互动项目的不断完善,也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光明日报
贺兰山的风,年复一年掠过陵丘,吹送着千年前的文明回响:当多样的光芒彼此映照,便会绽放出超越时代的璀璨;西夏陵无言,却清晰地讲述着: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旋律,而是多元文化在碰撞中共鸣、在互鉴中升华的壮丽交响。
遗产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不能仅仅被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而是要活态传承、动态传播,向世人阐释好、展示好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青瞳视角
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崭新起点。世界遗产是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遗产为桥,与世界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正的遗产保护,既要抵御岁月侵蚀,更要留存文明温度。在西夏陵遗址公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当地中小学生跟着老师临摹西夏文,在考古体验区尝试用古法制作砖瓦。这些孩子或许暂时读不懂那些“天书”般的文字,但当指尖触碰到与几百年前相似的泥土,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联结已然形成。这正是遗产传承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
对西夏陵而言,未来或许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当年的市井繁华,通过西夏文数字化库让古文字“可查可读”,通过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略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让遗产走出“小众圈层”,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
@博览新闻主播说联播(淄博日报传媒集团)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凝望贺兰山脚下雄伟壮丽的西夏陵,我们会对多元一体、百川归海有更生动的感知,也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它们以最生动的方式告诉中华儿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要到哪里去。
眼下正值暑假,不妨去西夏陵看一看,去触摸历史的脉搏,让守护与弘扬中华文明的信念在心中永远激荡!
◇ 网友谈 ◇
@溯
风沙掩不住辉煌,时光铸就了永恒!西夏陵申遗成功,为丝路文明对话打开新窗口!它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致敬历史,拥抱世界,文化之光永不灭!
@Yy树上的鱼
做好考古的挖掘工作,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俊俏葡萄L6
我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成就显著。
@LuykcX_win
我前两天刚去,西夏陵博物馆整个画风都特别适合拍照出片。
@孙辣辣
宁夏是我们的家乡,它在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变好。作为宁夏人我骄傲!
@九州之冀
今年有幸去参观了西夏陵,真的是非常震撼,到现在保存这么完好!
@天高云淡
世界的名片,借此机遇大力推动宁夏文旅事业发展。
@ce
大波游客来宁夏,宁夏文旅一定要把服务做好,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
本报记者 刘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