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症结 理性看待“内卷式”竞争

版次:05 作者:皇甫世俊 整理

关于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出了相关安排。近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贯彻党中央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精神,完善了相关规定。

那么,我们如何客观理性看待“内卷式”竞争,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更好地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呢?

“内卷式”竞争覆盖面广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汇总整理了6起典型案例并予以公布,对外传递出严厉打击产品质量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并以此警示生产销售单位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积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求是网评论员撰文指出,现实中,“内卷式”竞争表现不同、特征各异,涉及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从企业看,有的依赖“价格战”,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有的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从行业看,部分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一些链主企业采取降价格、转成本、存量博弈的方式竞争,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事实上,“内卷式”竞争体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具体行为中。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召开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求是网评论指出,从地方政府看,有的设置隐形市场壁垒;有的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马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供求关系,扰乱了市场秩序,将各类主体禁锢在低价低质、没有效益的竞争中,阻碍了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脚步。

“内卷式”竞争根源在哪

作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内卷式”竞争的形成原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涉及企业、行业、政府多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规律性因素,也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内卷式”竞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宏观经济层面存在供需失衡,供需矛盾突出,供大于求。集中表现为部分行业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导致现有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进行竞争。其次是新兴行业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会吸引大量投资进入相关产业并可能带来过度投资。第三是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政府缺位越位等行为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同时,“内卷式”竞争更说明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和短期主义倾向明显,不少企业习惯于依赖价格竞争开拓市场,注重追逐短期利益,对创新投入不足,忽视品牌建设、服务提升等,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行业内部竞争持续加剧。

如何破除“内卷式”竞争

对于整治“内卷式”竞争,《人民日报》发文指出,“破除‘内卷式’竞争,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经济日报》评论认为,近两年,我国发布多个文件,均指向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制度,打破过去拼资源要素、拼土地政策、拼财税补贴的“内卷式”招商。《求是》杂志发文指出,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招制胜,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汇集各方力量,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首先,整治“内卷式”竞争必须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协调配合,既要做大市场空间,也要提高供给质量。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体系和效率明显提升,以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要加快补上消费不足的短板,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深挖潜力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型消费带动效应。

其次,在整治“内卷式”招商上,地方政府要转观念,从过去粗放型、“内卷式”向拼产业生态、配套服务、场景应用转变;要强链条,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进“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集群式招商;要建生态,实行政府“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三链”工作机制,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五链融合”的产业生态;要拓场景,开展以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的应用场景招商。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