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菜市场的作用

版次:05 作者:周志翔

“小区楼下的菜店服务特别到位,我们在那里买了好几年菜了。我们要求胡萝卜切丝、土豆切块、肉类切片,他们都能做到,配送时还附赠调料包。”家住兴庆区的市民刘小霞说,店家服务升级了,价格却没涨,确实很贴心。当下,银川市的菜市场正经历一场变革——从单纯的食材交易场所蜕变为满足多元需求的社区生活中枢,商户以精细化服务为消费者“抢回”备菜时间。

传统菜市场转型为社区需求生活中枢,摆脱单纯交易场所的定位,不仅增加了自身市场功能,也重塑了城市空间的功能形态,为现代化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创新提供支持,成为重构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

菜市场的转型适配线下消费的需求。当线上消费挤压实体空间,菜市场反而凭借其区位优势与情感基础,成为重构社区黏性的关键节点。它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中的人情温度——摊主与顾客的寒暄、邻里间的偶遇闲聊,又通过嵌入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将买菜这一日常行为延伸为社区互动的起点。这种生活场景的复合化,有效增添了菜市场的价值,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情感寄托的实体载体。

菜市场转型不是简单的业态附加。从卖蔬菜、水果等百货日用品,到转型成为生活服务提供地,菜市场成功转型并非简单复制商业综合体模式。而是通过“老商户保留+新业态引入”的平衡策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例如,消费者对“私人定制”的期盼升级、独居老人希望商家提供烹饪服务、双职工家庭需要更精准的分量控制……这些需要菜市场摊贩的长时间积累,才能精准洞察。这种包容性证明,菜市场的转型无须在“市井气”与现代化间非此即彼,而是可以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菜市场的蜕变,本质上是城市对人们需求回归的回应。当“15分钟生活圈”成为城市规划的关键词,菜市场正跃升为社区生活的“核心枢纽”。它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社交互动的场所、基层服务创新的试验田。菜市场的升级也是城市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种融合不仅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还促进了社区经济的繁荣,也让每个居民都能在烟火气中触摸到温度,这是一座城市不应缺少的元素。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