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刘薇 周志翔 吴戈
针对非机动车通行问题,海宝公园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目前已收到千余条反馈,分时段限行、智能管控等建议成为焦点。“非机动车违规穿行引发的安全与管理难题怎么解决”之所以拿出来公开讨论,皆因海宝公园是一处城市复合型功能区域,作为城市地标,它兼具生态、历史文化、运动休闲等功能,但因连通几条主干道、周边居民小区密集,于是成了一条通行捷径。如何在安全管理、民生需求与公益属性间实现动态平衡?这是类似区域管理的典型难题。
观点①
公益属性下的平衡需求
之所以出现矛盾,源于海宝公园多功能叠加之属性。
惯常提起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塔湖、红嘴鸥、灯会、儿童游乐、健身运动……通行属性很容易被忽略。可事实上,周边有民族街、上海路、天平街、康平路、海宝路等干道,景墨家园、海宝小区、京能天下川等数十个大型小区密集分布,人口数万,除了上班通勤,周边还有8所学校、3所医院,通行需求巨大。
作为政府主管的公益属性空间,海宝公园必须优先保障公众公共权益,却因多功能叠加,管理难度很大,要面对安全底线与民生便利的冲突、生态保护与空间利用的矛盾,以及公益属性与管理成本失衡之可能。单纯禁或放,都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在刚性规则中留够弹性以求平衡。
这种平衡,是对城市公共空间公益本质的再认知,公益属性并非排斥多元需求,而是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包容性共享。公开征集到的意见印证了这一点,“时空错峰”机制成为共识,未来不管采纳何种方案,都得有“优先级”设计,将游园安全列为核心,把通行需求作为可调节项来构建弹性管理机制。
这不是非此即彼,也并非厚此薄彼,只是要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置于规划核心,于刚性中嵌入对现实的体谅,才能让所有功能性区域真正成为承载多元价值、让不同群体各得其所、体现城市温度的共生空间。
观点①
公开讨论有必要有价值
海宝公园的功能为群众所用,对公园中的管理方式调整进行公开讨论,很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公开讨论能充分体现多方诉求,让方案更贴合实际。
不同市民对公园禁行电动车的看法存在差异。部分市民认为禁行很有必要,能保障安全;但也有市民觉得公园面积大,禁骑会带来很大不便,希望细化禁行的时间和区域,或者划分清楚人行道和车行道。征集意见可以广泛听取各方声音,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目前征集情况看,也确实获得了具备实际操作可能的好建议。
此外,作为公益属性的公共空间,政府治理透明化之公开讨论,让公众参与决策链,能够奠定一种共识基础,这比单一方案更重要,其他类似公共事务治理亦应有此意识。征集意见的过程也是连通市民与公园管理沟通桥梁的过程。通过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公园管理模式可以由公园管理单位单一管理向管理单位与市民共同参与、群管共治转变,让市民共享公园舒适优美的景观和文明有序的环境。
公开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应成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项之一。海宝公园管理方公开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这种公开、包容的讨论氛围,本质上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大家知道管理单位的初衷和目的,只要是为群众着想的,大家是会认可的。这是基层履职尽责的常备做法,可以增强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集思广益,找到更加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期望。
观点①
方案优化需系统性框架
城市公园的功能争议,本质上是公共空间多重价值诉求的碰撞。有人希望公园成为纯粹的休憩绿洲,隔绝机动车干扰;也有人呼吁适度开放通行,便利日常出行。面对这类分歧,简单以“一刀切”的方式选择任一方案,都可能顾此失彼。真正成熟的治理逻辑,应当是在坚守公益底色的前提下,用精细化思维破解“需求与秩序”的二元对立。
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产品,其公益属性是不可动摇的根基,无论是遛弯的老人,还是奔跑的孩童,大多数人的需求都是一个安全宁静的公共空间,从调查问卷的“近半数市民支持全面禁止非机动车入园”可见一斑,这意味着任何优化方案都必须将“多数人安全”置于优先考量,不能为了满足少数群体的通行便利,牺牲公共空间的普惠价值。
然而,完全封闭管理也非最优解。对于海宝公园这样的大型公园,肯定有居民有短途通行的需求,这就对方案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用绣花功夫实现功能兼容。比如,通过空间分区设置“快慢分流”系统,将主园路划定为步行专属区,在边缘区域规划限时通行的辅助通道;利用智能闸机、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特定时段、特定车型的精准管控,既保障日常宁静,又预留应急通道。
想要实现“需求与公益”的平衡,需要从规划、技术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保障。对公园各个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各方的主要诉求都能得到满足,同时采用“柔性边界”设计,用绿植隔离带、减速缓冲带替代生硬的围墙,既划分功能区域,又保持景观完整性。技术层面,引入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监控探头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借助APP推送通行提示,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潮汐时段的管理策略。
从本质上说,公众对公园的不同诉求,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用精细化设计回应多元需求,才能让公园真正成为承载民生温度、彰显城市文明的公共空间,在方寸之间尽显治理智慧。
刘薇 周志翔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