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刘薇
7月12日,宁夏农旅产业园开启夜间文旅项目,银川夜游经济再添新场景。发展夜游经济,本质是对城市空间价值的二次挖掘,更是文化、产业、生态等的深度融合。如何在提升现有夜游项目品质的同时,探索新的模式,改变业态同质化、体验单一等短板?还是要着眼“本质”,以“差异”破题。
从点亮灯光到点亮经济,再到点亮文化,夜游经济进阶,深挖本地特色的差异化和长效生态培育是支点,场景创新是跳板。近年来,银川夜游市场多点开花,览山公园在单一观景功能上叠加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成为叫得响的夜游地标;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以沉浸式演艺为核心,“五一”假期实现近千万元营收;花博园则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构建起全天候消费生态圈……这些足以说明,挖掘本地特色、创新消费场景,是激活夜游经济之关键。
但是,当前仍有部分夜游项目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业态同质化、体验单一等短板,对此,需要跳出“造景”思维,将之作为串联城乡资源、融合一二三产的综合载体来系统考量。此次宁夏农旅产业园以昆虫秘境、焰遇铁花等元素为切入点,尝试将农业观光、非遗技艺与夜间体验结合,就是在探索差异化路径。事实上,当城市地标性夜游项目足够“宏大”之时,可以考虑补上乡村夜游场景,用泥土香、虫鸣声来提供更多微体验,让大家构建独特记忆点。
以“差异”破题,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夜游经济之创新亦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镜像。银川作为西北内陆城市,没法跟沿海地区比区位优势,也缺乏足够的人口基数,发展夜游经济需要走出小而美、专而精的特色路径。无论是依托贺兰山、黄河自然禀赋,还是挖掘西夏历史、移民城市人文底蕴,抑或探索旅游+百业之深度融合,都要在独特性上做文章,让每个夜游场景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化IP。而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文化赋能之长效机制构建为保障,才能让游客从过客变常客,让夜间消费从季节性爆发走向全年化常态。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