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鲍淑玲
本报讯(记者 鲍淑玲)暑假的宁夏博物馆里,一群“文物小医生”正拿着放大镜端详手中的“文物碎片”,他们眉头微蹙,时不时地在“文物病历卡”上写写画画……这是“我在宁博修文物”研学活动的真实场景。7月24日,这场专为7岁至15岁孩子打造的“文物修复体验课”正式开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触摸历史、读懂传承。
活动伊始,孩子们分组扮演“文物小医生”,领取并填写“文物病历卡”,开启初体验。小小的卡片成了连接古今的钥匙,让孩子们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期待。走进“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厅,陶瓷器和青铜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通过文物材质分析、形制演变讲解、纹饰解读及功能还原等环节,孩子们重新发现这些静默器物的双重魅力。
最让孩子们激动的莫过于走进神秘的文物修复室。孩子们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过程,感受文物修复师们的匠心。“原来破了的文物真能修好!”在聆听讲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文物病历卡”上记下了“修复步骤:先清理、粘接,再补缺”等信息。在“触摸文明的碎片”环节,孩子们使用文物修复师教具,模拟修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残损陶器。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运用专业工具,让一件件破碎的陶器重获新生,也亲身体验了文物修复的魅力与不易。此次研学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走近文物、了解历史的优质平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中种下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种子。
据悉,这场活动将持续至8月28日,每周四都有新的“文物小医生”上岗。当文物修复从纪录片里的画面变成触手可及的体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技巧,更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敬畏历史的种子——毕竟,能亲手“唤醒”沉睡的时光,是这个夏天最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