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日期在即

关税问题特朗普要怎么“敲定”?

版次:04 作者:

美国总统特朗普25日动身前往英国苏格兰地区,将在5天的行程期间为一家高尔夫球场剪彩,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商谈关税事宜,并将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4月宣布设定“对等关税”谈判窗口期时,白宫宣称可以“在90天内达成90份协议”。然而,已被延长一次的谈判窗口期即将于8月1日结束,美方眼下宣称达成的贸易协议仅有5份。特朗普25日说,他有信心在8月1日前与大部分国家达成协议。此外,他还称将在未来一周广发信函,“敲定”关税协议。

50%几率与欧盟达成协议

特朗普25日在离开白宫前往苏格兰之前对记者说:“我想说,我们有50%的机会——也许比这个少——但有50%的机会与欧盟达成协议。”

冯德莱恩25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与美国总统进行了良好的通话后,我们同意周日在苏格兰会面,讨论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以及我们如何保持这种关系的强大。”

25日晚些时候抵达英国后,特朗普说:“我们要见面……和欧盟。如果我们达成协议,那将是所有协议中最大的一笔。”欧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特朗普政府此前声称,将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30%的关税。近期,面对美国日益强硬的谈判立场,欧盟成员国不断协调立场,对美立场趋于强硬。

欧盟成员国24日批准了一揽子报复性关税措施,如果与美国未能达成最低

限度的贸易协议,欧盟将对价值93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30%的关税,相应措施于8月7日生效,相关美国商品包括飞机、汽车、波本威士忌、摩托车、牛仔裤、烟草、游艇和钻石等。

多名欧盟外交官向媒体透露,欧盟和美国正在接近达成协议,美国可能将对欧盟商品征收15%的关税——与日本和美国本周谈成的关税税率相同,关键行业可能获得豁免。白宫警告说,目前任何关于协议的讨论都只是推测性的。

就冯德莱恩和特朗普的会面,欧盟委员会首席发言人葆拉·皮尼奥说,欧盟和美国已经在技术和政治层面进行了“密集的谈判”,双方领导人“现在将评估并考虑达成平衡结果的范围,以便为大西洋两岸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下周或再广发信函

特朗普此前设立的“对等关税”暂缓期截止日期是7月9日,当时美国仅与英国和越南达成贸易协议,且协议细节仍待敲定,与欧盟、韩国、印度等国的谈判进展艰难。在将截止日期推迟至8月1日后,特朗普表示这一日期“不会再变”。

自7月9日以来,美国仅宣布与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达成贸易协议。

25日,谈到与邻国加拿大的贸易谈判时,特朗普说,美方“运气不太好”,双方可能无法通过磋商达成贸易协议。

特朗普本月10日宣布,美国将自8月1日起对从加拿大输入美国的商品加征35%关税,且该关税将区别于所有已宣布的行业关税单独执行。加拿大总理卡尼当晚回应,将加强与世界各地贸易伙伴的关系,以应对美方关税威胁。

特朗普25日还说,大多数协议已经敲定。不过他所说的协议不是经双边谈

判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是美国单方面发出的信函。

特朗普说:“8月1日即将到来,我们将完成大部分协议,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我不想伤害(别的)国家(和地区),但我们将在一周内发出信函,信函大致意思是,‘你要支付10%,你要支付15%,你可能会少付一点’。”

“当那些信发出去……那一页半(的信)……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一份协议。事情就完成了。”他说。“他们支付关税,这基本上就是(他们与美国之间的)合同。”

7月初,特朗普先后致信20多个国家领导人,称将从8月1日起对这些国家征收20%至50%不等的关税。他曾于16日表示,有意对超过150个美国次要贸易伙伴统一加征关税,税率可能在10%至15%,美方尚未就此作出决定。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19%对0”?

菲律宾炸锅了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近日,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结束访美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扬又一项“伟大交易”:菲律宾将对美国开放市场并实施零关税,而美国将对菲律宾进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这场单方面的“胜利宣言”,在菲律宾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消息一经公布,便在菲律宾政坛引发跨党派声讨。参议员潘菲洛·拉克松直斥其为“主人对客人最无礼的侮辱”,而总统的姐姐、资深参议员伊梅·马科斯则点明这并非“胜利”,而是单方面的妥协。这些来自政坛核心人物的激烈言辞,将矛头直指协议的“不公平”本质,暴露出菲律宾政坛对这份所谓“盟友馈赠”的强烈不满。参议员约瑟夫·维克托·埃赫西托质问:“我们真的是被当作盟友看待的吗?”

民间舆论的反应同样激烈。“19%对0”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梗,在菲律宾社交平台上,网友将这次关税协议斥为“披着全球化外衣的新殖民主义”“为美国奉上的保护费”,还有人讽刺,面对美国霸凌,“菲律宾成了自掏腰包买特权的乖学生”。面对如此单边让步,不少政界人士和学者也提出了法律疑虑。公民行动党主席拉斐拉·戴维指出,此协议涉嫌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可能让菲律宾在国际上陷入更复杂的法律困境,因为零关税只有在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下才能合法实施,否则,“其他WTO成员也有权要求相同的零关税待遇”。

政治与法律争议之下,是对国家经济命脉更为现实的担忧。众议员安东尼奥·蒂尼奥警告,这项协议或将使菲律宾沦为美国汽车、大豆、小麦和制药巨头的“免关税倾销地”,对本土产业造成致命冲击。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菲律宾的制造业与农业至今仍是吸纳大量就业、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这种宏观层面的忧虑,最终投射在每个菲律宾人的日常生活中,正如一位网友所描绘的:“菲律宾制造的酱油在美国被课征19%的税,而美国的番茄酱却在马尼拉超市‘零关税’低价倾销。” 这种不对等,正从抽象的贸易术语,变成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触可感的现实。

这场由“19%对0”点燃的全国性追问,也使得很多菲律宾人思考:是继续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担任“次等盟友”,还是在多边合作中争取真正平等的声音、寻找更自主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