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王敏
在银川平原的湖泊湿地间,有一种开着金黄色小花的植物随波摇曳——它就是《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荇菜。这种睡菜科水生植物叶片如迷你睡莲,茎蔓柔软,开花时点缀水面,为“塞上湖城”增添诗意。
荇菜耐寒耐热,喜静水环境,银川黄灌区的池沼、沟渠正是其理想生长地。荇菜不仅可净化水质,还能入药治病,古代更被当作美味野菜。如今,这种从《诗经》里走来的植物,依然在银川水域延续着跨越千年的生命传奇。
荇菜的前世
文化长河中的诗意符号
荇菜在中国文化中的身影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关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那位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让这种水生植物与美好爱情产生了永恒关联。古人为何独独钟情荇菜?或许是因为它生长在水边,姿态优美,符合“在水一方”的浪漫想象,让人沉醉。
“历代文人对荇菜多有吟咏。”张訸说,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赋予它诗意与灵动。而民间对荇菜的称呼更是充满想象力——水荷叶、驴蹄菜、金莲子、莕公须……每个名字都透露着人们对它的观察与喜爱。
有趣的是,荇菜在古代不仅是观赏植物,还是餐桌上的美味。《农田馀话》记载:“吾乡荇菜,烂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随处可采的水生植物是人们宝贵的营养来源。晋朝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辞官归隐,其中“莼”指的便是与荇菜相似的莕菜。
荇菜的今生
水中的生态艺术家
从植物学角度看,荇菜是睡菜科荇菜属的多年生水生植物。这种植物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耐寒又耐热,在我国南北各地的池塘、湖泊、沟渠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宁夏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强介绍,荇菜的形态颇具特色,茎圆柱形,多分枝,在水中形成网状结构,叶片近圆形,基部深裂呈心形,漂浮水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鲜黄色的小花,五瓣展开,直径约2.5厘米,在绿叶映衬下格外明艳。每年5月~10月是它的花果期,单株荇菜的花期可长达4个多月,为水面增添了持久的美感。
荇菜的繁殖方式也别具一格。它可通过种子繁殖,果实成熟后自行开裂,种子随水流传播;也能通过根茎芽繁殖,节节生根,断落后即可独立成株。盛花期时,荇菜会吸引昆虫为其传粉——当昆虫采蜜时,花粉会粘在其背部,随着昆虫的活动完成授粉,展现了自然界的精妙协作。
荇菜的多重身份
从药用到饲用
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荇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医药方面,全草可入药,具有发汗、透疹、清热、利尿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它可“捣敷诸肿毒,火丹游肿”,民间也用它治疗毒蛇咬伤。
作为饲料,荇菜的茎叶柔嫩多汁,是猪、鸭、鹅等家禽的理想饲料,草鱼也特别喜食。
值得一提的是,荇菜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研究表明,它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度繁殖,有助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这种天然的净化能力,使它在适宜环境中成为“水质守护者”。
现代生活中的荇菜
自然与诗意的联结
今天,当我们漫步水边,看到金黄色的荇菜花点缀水面时,或许能感受到古今相通的那份美好。这种植物不再只是《诗经》中的文字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自然存在。它提醒我们,诗意不必远求,就在身边的自然细节中。
荇菜的生命力也给人以启示——既能适应各种水域环境,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美丽。当我们了解了荇菜的前世今生,再读《关雎》时,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那些“参差荇菜”不仅是植物,更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古人的情感与智慧传递给今天的我们。
从实用到审美,从药用到饲用,从自然到文化,荇菜以它多重的身份和意义,成为连接古今的特殊纽带。下次见到水中的荇菜,不妨驻足观赏,感受这份来自《诗经》的浪漫与诗意。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