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刘旭卓
8月的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平伏桥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25日,该村的“姨母下午茶”居民议事会像往常一样开聊。如今,这个城郊村庄的婚嫁陋习得以彻底根除,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悄然经历一场变革的村庄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移风易俗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
机制创新破解困局
平伏桥村也曾陷入“彩礼之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佳丽介绍,前几年村里彩礼普遍达八九万元,叠加买房买车开支,一场婚礼让不少家庭背上沉重负担,有的家庭要借钱甚至贷款才能凑够彩礼,致使新婚夫妇刚结婚就负债,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还出现过因彩礼问题婚事告吹、恋人分手的情况。
这一局面在2023年迎来转变。当年,宁夏确定首批婚俗改革试点地区,平伏桥村所在的金凤区入选,婚俗改革全面启动。平伏桥村“两委”班子通过开展全覆盖式走访调研,梳理群众诉求建议后,组建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婚俗改革工作组,创新建立“党员包片联户、骨干示范引领”网格化推进机制。婚俗改革工作组下设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形成“一组四会”工作格局,各组织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婚俗改革。
民主协商凝聚共识
在平伏桥村婚俗改革中,红白理事会作用突出。其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不仅制定红白事办理标准化流程与工作章程,对村民婚丧嫁娶事宜全程指导监督,还建立婚嫁报备制度,以便红白理事会及时提供服务,保障流程规范透明。
“刚开始推行改革时,不少村民有抵触情绪。”张佳丽回忆,有人觉得是多管闲事,有人担心彩礼降低没面子。对此,村“两委”耐心做思想工作,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带头示范,自家孩子结婚新事新办;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群众讨论彩礼标准、婚礼规模等问题;组织“婚嫁新风大家谈”活动,邀请不同年龄段村民发言。通过民主协商,村民逐渐达成共识。
最终,村民代表大会修订通过《平伏桥村村规民约》,明确彩礼金额、酒席桌数及礼金标准。这些规定源于村民商议,是大家自觉遵循的准则。新婚村民杨静说:“去年办婚礼时,我们只请了亲朋好友,共十来桌,简单温馨。省下的钱用来创业开小饭馆,现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比文化不比排场
平伏桥村婚俗改革注重内容革新,深入挖掘传统婚俗中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优秀内涵,摒弃铺张浪费、低俗闹婚等陋习。村里创新组建“邻家姨母”宣讲队,成员多为中年妇女,凭借情感细腻、善于沟通且熟悉村情的优势,成为婚俗改革的“宣传员”和“调解员”,由她们宣传抵制高额彩礼,村民更易接受。
此外,村里定期举办“幸福课堂”,邀请婚姻家庭专家、心理咨询师为待婚青年授课,助其树立正确婚恋观与家庭观;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以身边事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恋观。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