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李姝
今年27岁的马世乐在金凤区良田中学任教。上学期间,她曾多次跟随志愿服务队深入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义务支教。“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成为点亮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马世乐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9年大学毕业后,马世乐选择扎根金凤区良田中学。良田镇多为移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不在少数。马世乐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多次走访学生家庭,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几年前,马世乐所带的学生冶玉娇曾因父母在外打工无法陪她而情绪低落,学习一度停滞。马世乐多次家访,一边与远在外地的冶玉娇母亲电话沟通,一边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平等对话,像父母一样关注冶玉娇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渐渐地,冶玉娇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稳步提升,如今已名列前茅。这样的故事,在马世乐任教的6年里数不胜数。
课堂上,马世乐活力四射,充满激情。马世乐深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常常联系时政热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立体饱满。9月3日,在组织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后,她立即将新学期的内容与热点新闻联系起来,讲授了一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现实与历史呼应。“如今生活在和平盛世,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肩负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奋勇争先。”学生班雯婷自豪地说。
马世乐班里的学生王艳性格沉稳内敛,不善言辞,上课时聚精会神,但成绩提升却有些慢。“个性化关注”的教育理念让马世乐注意到了这个进步慢却不放弃的孩子。“昨天的习题哪一道不会?”“今天的课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明天降温,天冷添衣”……在日常细微关怀中,王艳开始勇敢展示自己,突破自己,成绩随之提升。
不断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情感反馈,是马世乐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马世乐打破传统的“说教”壁垒,更注重平等开放的交流模式。
近期,马世乐被认定为金凤区第六批骨干教师,取得进步的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来发挥农村地区不同学生的特长。她希望在未来工作中能继续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尝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让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本报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