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郑文著
1936年,侵华日军在时属宁夏的定远营、额济纳以及绥远省的百灵庙等地建立特务机关,设置电台、修建机场,一系列处心积虑的布局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庞大计划。侵华日军在中国北部边疆的逐步渗透,不仅对该地区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更为侵华战争的纵深化埋下深层的隐患。而此时北部边疆地区所发生的这一切,都被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层密切关注。
1936年8月29日 红中社通电:“日本在阿拉善旗之行动愈益加紧,未江,日本航空院曾派井田等乘飞机到阿拉善旗,宣称将在西北组织航空网,以定远营为总站,并在甘肃、宁夏、绥远、青海各地设立分站,实行定期飞航。现在定远营已运到大批汽油等物”。
这份电文极具历史价值。
首先,此处红中社,即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文中“未江”,结合1936年8月各方关于此次日本特务潜伏定远营的报告,或为韵目代日电码“江午”之误译。“韵目代日”,是当年电报纪日的常见形式,以韵目代替日期。“江午”,即表示1938年8月3日中午。而“日本航空院曾派井田等乘飞机到阿拉善旗”中的井田,就是日本特务河井田义匡。他名义上是日本航空社人员(的确也参与日本航空社秘密任务),但真实身份是日本高级特务、关东军少佐,也是侵华日军制造“察东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这份简短的通电,精准地呈现出当年日本特务机关的行动计划与目的——组建中国西北航空网络。而组建航空网络,还有更深层的图谋: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纳粹德国与日本签订一系列合作协定,其中包括纳粹德国对日本的战略物资支援。然而,海上运输周期长、隐蔽性差,屡屡被盟军发现并摧毁。海运不畅,使得侵华日军开始考虑空中运输形式。但彼时日本大型运输机尚无法实现载重条件下的超长距离飞行,所以需要在中国西部建立中继站,才能经喀布尔完成跨越欧亚大陆的飞行计划。进而将纳粹德国的战略物资通过空中走廊运输至当时的日本占领区,而日军在额济纳建设航空机场,意在构建这一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中继站。定远营特务机关、百灵庙特务机关的存在,既是为侵略中国蓄谋,也是对额济纳欧亚航空联络中继站形成有效的支持。这,便是关东军在额济纳地区处心积虑所实施的宏大秘密计划——“欧亚航空联络计划”。
电文中提及的航空燃油运抵定远营,也是实施这一计划、构筑欧亚航空中继站的必要措施。因为当年远程运输机续航能力与装载量都有限,中继站存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远程运输机提供下一阶段飞行的航空燃油。
从这份电文可知,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及抵达陕北后,都密切关注着日本特务的动向,而且获取的情报极为精准。
据定远营日本特务机关长横田碌郎回忆,河井田义匡抵达定远营之后,曾与横田碌郎一同乘机前往额济纳,与已在额济纳潜伏百余日的关东军特务山本光治一行汇合,并确定额济纳特务机关的设置以及额济纳航空中继站的建设计划。
鉴于日本特务在定远营、额济纳等地修建机场、储存油料、囤积军火、设置特务机关,且活动日益猖獗,1937年4月,宁夏当局委派民政厅厅长李翰园带随员五人及蒙藏委员会杨昌炎一同乘卡车前往额济纳,抓捕盘踞于此的日本间谍。
李翰园一行到达兰州后,随即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取得联系。“是年四月上旬,我由宁夏到了兰州,受到伪西北行营副主任兼甘肃省主席贺耀祖的招待和支持。特别是在贺设宴招待我的席间,会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专员谢老(谢觉哉),取得联系,并由谢老处转奉周恩来副主席和叶剑英总参谋长联名给我的指示信,要把日本特务一律坚决逮捕起来,根除祸患。我和谢老在新一军军长邓宝珊先生家中分析情况,研究办法,按照进行,这就为胜利完成破获日本特务机关起了决定作用”。(1963年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1辑,李翰园《破获额济纳旗日本特务机关的经过》)
自李翰园回忆文章可知,周恩来、叶剑英不仅知悉日本特务在额济纳等地的活动情况,还联名签署指示信,对前往额济纳抓捕日本特务的行动提出了战略指导和具体要求。
随后,李翰园与谢觉哉先生根据额济纳地处偏僻、日本特务盘踞已久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缜密的行动计划。李翰园根据与谢觉哉制定的计划,到酒泉与当地驻军商议,当地委派35名军人随同赴额济纳擒拿日寇。
1937年7月5日夜,李翰园抵达额济纳,次日,盘踞额济纳的日方人员全部缴械。随后,李翰园率部清剿了日本特务机关及机场建设队驻地,并在返回酒泉后,堵截横山信志所带领的燃油运输队,抓获日本特务四名,缴获全部物资。
上图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1936年9月在额济纳二里子河站拍下的影像,1936年9月19日范长江也是在这里遇见飞扬跋扈的日本“侦察队长”。而此日本“侦察队长”,就是潜伏在额济纳并曾与定远营特务机关长横田碌郎及河井田义匡会晤的关东军特务山本光治。只是,在额济纳驻留近半年的山本光治,在江崎寿夫抵达额济纳赴任之前,已与飞抵额济纳的日本航空社成员完成基地交接任务后离开额济纳。所以没有被李翰园抓获。
纵观抗战时期额济纳抓捕日本特务的全过程,有力印证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层以其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高超的统一战线能力,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从红中社通报日本特务在阿拉善等地的蓄谋,到周恩来、叶剑英联名签发行动指示;从谢觉哉在兰州统筹安排,到李翰园授命率部千里奔赴额济纳,一举抓捕盘踞于此的日本特务机关和机场建设队成员,都体现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层对侵华日军在中国边疆战略意图的深刻把握。这一胜利,巩固了抗战大后方的安全,彻底粉碎了日德建立“欧亚航空联络计划”的战略图谋,切断了向日本侵略者通过空中通道输送战略物资的可能,也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与士气。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