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槛满城芳 塞上湖城暖意浓

银川以“五大工程”精织民生福祉

版次:01 作者:范晓儒 李鲲鹏 吴春霖

民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坐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银川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心头之困、生活之急、发展之忧,高效推进交通疏堵、美丽河湖、市容整治、公园廊道、完整社区“五大工程”,全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绘就“塞上湖城大美银川”的生动图景。

从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到守护河湖生态的“碧水清波”;从擦亮城市风貌的“颜值名片”,到编织绿色宜居的“生态网络”,再到构建便民利民的“幸福港湾”,银川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银川市始终将财政支出的“天平”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分别达200.81亿元、259.25亿元、341.7亿元、345.1亿元和169.36亿元,年均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75%。

逐年攀升的数字背后,是政策暖意的持续传递,是民生福祉的不断兑现,是万家灯火的温暖可感,印证着银川将“财政账本”始终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的坚定实践,展现着用“发展答卷”持续为群众福祉加温赋能的务实担当。

交通疏堵:堵点变通途出行更舒心

“以前早高峰从贺兰山路到民族街,堵车40分钟是常事,现在20分钟就能到。”出租车司机王楠握着方向盘,语气里满是轻松。他的感受,正是银川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出行难”痛点,启动为期三年的交通疏堵“6+N”工程,从路网优化、信号调控、慢行升级等维度发力,让一条条“堵心路”变身“舒心路”,让城市交通的“脉搏”愈发强劲。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银川拥堵指数、高峰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54%、1.09%,在全国交通管理四类城市中斩获“A+”评级。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个个路口的精细改造,是一条条道路的畅通升级。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改造后,信号周期缩短75秒,排队时间减少119秒;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信号优化后,通行效率提高34%;天平街道路桥梁工程让兴庆区与贺兰县德胜片区实现“无缝衔接”,相关路口通行效率提升约18%。

打通“断头路”同样是工程重点。截至目前,银川已累计打通金凤五路等60条道路,新增道路里程32.38公里。其中,金凤五路建成后,带动周边3个路口服务水平提升,4条主干道通行能力提高20%,区域拥堵缓解8%;火车站北侧通道贯通后,串联起西夏区、金凤区及火车站东西广场,车辆日通行能力达14万辆,进一步激活区域交通活力。

慢行系统的升级,让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现在非机动车道又宽又安全,骑自行车上班既环保又省心!”自行车爱好者陈翔的感受,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银川改造20条共66.03公里慢行绿道,让市民步行环境安全认可率达85%,公共交通服务满意率达83%,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64%。如今,在银川的街头,步行道旁花团锦簇,自行车道畅通无阻,“步行+公交+骑行”的绿色出行链,正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美丽河湖:碧水润城郭诗意满家园

依水而兴、因水而美的银川,纵横沟渠与星罗湖泊织就“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典农河如碧带穿城,七子连湖似明珠镶嵌,阅海湿地像翡翠铺展,绘就了“塞上湖城大美银川”的诗意画卷。秋日的典农河畔,波斯菊、鼠尾草竞相绽放;周末的七子连湖湿地,家长带着孩子戏水玩耍,生态之美与民生之乐在此交融。

这份“碧水清波”的馈赠,源于银川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耕践行。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水岸同治、区域联治,以典农河为主线,打造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统筹推进河湖生态治理、修复与管护,让绿水碧波成为惠及民生的生态红利。

建设美丽河湖,项目是核心支撑。2025年,银川市实施美丽河湖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6.8亿元,现已基本完成七十二连湖全民健身中心、典农河南环水系段综合治理等项目,正在推进大碱湖海绵湿地生态公园、重点入黄排水沟(第四、第五排水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计划开工银川市阅海9号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阅海体育公园建设等项目。

“为破解部分河湖存在的水质不佳、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我市已完成5座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工业园区严格落实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277个干流排污口实现溯源监测,完成流域内9条共30.5公里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银川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近40亿元,修复七子连湖等10余处重要湿地,串联形成群众亲水打卡点。

“这几年湖水越来越清,草木越来越盛,我们全家每周都来散步露营。”市民陈勇望着眼前景致满是感慨:“百姓的日子,就跟着这好生态一起变甜了。”

市容整治:旧貌换新颜街巷展新姿

一座令人难忘的城市,总能在新旧交织中绽放独特魅力——银川便是如此,它既有新城拔节生长的繁华气象,更留存着老城烟火氤氲的温暖底色。从300米长的自强巷“彩绘换新颜”,到老旧小区“宜居添暖意”,银川以精细的市容整治工程为笔,让湖城的每一处都焕发蓬勃新生。

“慕名到这里,不仅因彩绘,更因它传递着银川的精神内核。”在早已撕掉“老旧街巷”标签的自强巷,来自甘肃兰州的游客赵文婷说。作为银川新晋网红打卡地,自强巷沿途墙体上,“这里是银川”“我们如此热爱银川”的彩绘格外醒目,扫描贺兰山、沙湖等景点图案旁的二维码,便可开启VR之旅;“老城记忆”板块里,泛黄的老照片定格过往岁月,将老故事融入街巷肌理。这条小巷用细腻笔触,让人们读懂银川的过去与现在。

老旧小区的改造,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没想到老小区能改得这么好,新增的停车位和充电桩太实用了。”荣丰苑小区居民刘强的话,道出了众多老住户的心声。截至目前,银川已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105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各类管网1253公里、小区道路5500公里、外墙保温390万平方米,新增27万平方米文化休闲场地与公共绿地。曾经的“老破小”,如今已成宜居家园,电梯加装了、路灯变亮了、健身器材配齐了,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得到提升。

城中村改造则为城市韧性加码。2024年,银川启动北塔三四六队城中村改造试点,争取专项借款5.8亿元、自治区奖补资金2000万元,完成地下管网新建改建约455公里。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基础设施滞后到功能配套完善,城中村的蜕变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更补齐了城市发展短板,让银川的“筋骨”更强健,让民生的“底气”更充足。

公园廊道:绿网织城芯推窗见芳菲

“听说今年王家湖那边又要建一个海绵湿地生态公园,以后又多了个遛弯的好去处!”“对啊,这几年‘十心’实事里都有这块内容,去年刚建了6个小微公园,今年又有好几个。”……多年耕耘、绿染湖城,街头巷尾,市民对公园廊道建设的点赞热议,是银川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绿色画卷最生动的注脚。

银川市坚持“一园一品、一街一景”科学布局绿色空间,通过实施百余个园林绿化项目、新建30余座小微公园、试点开放20处共享绿地,成功构建起覆盖均衡、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绿地体系。如今,全市公园总数近200座,其中小微公园逾百个,公园数量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之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23%、41.83%、17.56平方米,稳居西北前列。“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满银川”的美景深入人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图景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园林建设提质增效中,银川坚持串点连线、以线带面,老旧公园聚焦功能升级,增设花海花带、完善休闲设施;新建公园突出生态与人文融合,打造主题鲜明的绿色空间。“新老衔接”编织起市域绿廊、市区绿道、精品微循环绿地相衔接的绿色廊道网络。如今,森林公园、中山公园、西夏公园等综合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主阵地”,承载着日常的欢声笑语;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宝湖公园以优质湿地景观涵养水源、守护生物多样性;星罗棋布的小微公园、口袋公园,如翡翠般镶嵌街巷,织密生态空间,让“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进园”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美好实现。

完整社区:功能臻完善家园聚温情

什么是完整社区?在银川,答案藏在社区的烟火气里,藏在居民的欢声笑语中。

正午时分,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清水湾社区食堂里升腾着饭菜香,老街旧邻围坐餐桌,边用餐边拉家常,暖意融融。“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这食堂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更让邻里情热乎起来!”居民赵菊红笑言,饭菜可口实惠,更暖的是邻里情。餐后,她与邻居相约,共赴“石榴籽学非遗”之约,在剪纸、刺绣的互动中,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在灵武市民生佳苑小区,社区医院、菜店、食堂等应有尽有。“改造后的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更齐全,服务项目也更多了,不出社区就能看好常见病,我们很满意。”居民陈刚说。

从“试点探索”到“标准建设”,银川完整社区建设蹄疾步稳。自2022年启动完整社区试点以来,我市对照国家建设标准,由市住建部门统筹,联合自然资源、民政、审批等部门,将完整社区建设作为新建住宅小区的“硬标准”: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大配套”,到便利店、菜店、充电桩等“小细节”,再到教育托育、养老助残、智慧出行等“软服务”,全方位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截至目前,银川已建成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完整社区,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看病难”和年轻人“办事难、托育难”等问题,更通过搭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向心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银川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交通疏堵的畅行到美丽河湖的澄澈,从市容整治的焕新到公园廊道的葱郁再到完整社区的温馨,银川正以“五大工程”为笔,以群众满意为墨和春风拂槛的柔情,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细心勾勒满城芬芳的图景,这座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每一步前行都踏在群众心坎上。

本报记者 范晓儒 李鲲鹏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