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正劲 湖城满目新

——银川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

版次:01 作者:雷梦 刘嘉怡 陈星彤

改革潮涌,奋楫者先。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市党委工作要求,坚持系统集成、协同发力,推动经济领域、“宜商银川”“多权融合”、城乡、民生等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68项标志性改革在全国全区首创,“多权融合”厚植绿色发展等4项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典型案例,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有土地试点改革等15项改革经验被自治区肯定并推广。一个个改革创新的银川实践,在湖城大地生动演绎。

“区区合一”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落户苏银产业园的宁夏博瑞科技有限公司,借着“区区合一”的春风,短短几年间便迅速成长为反刍饲料领域的“隐形冠军”;

银川算力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奏响产业协同的旋律,成为兴庆区和苏银产业园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

这些正是“破界融合”“区区合一”模式下结出的丰硕果实。

打破区划、扬长补短、抱团发展,从而集聚更多新质资源、新质要素,实现更多依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近年来,兴庆区与苏银产业园携手,积极探索“区区合一”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深化管理体制、资源统筹、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一体化改革,兴庆区与苏银产业园持续发力、向上突破,推动“区区合一”从简单叠加向有机融合质变跃升,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建立资源共用共享机制,兴庆区帮助园区及群众就业1000余人,盘活园区闲置楼宇11万平方米,出让工业用地334.08亩,成交首宗“标准地”87亩;

坚持项目共招,协同建立产业招商图谱,合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建链项目,签约项目37个、到位资金167.76亿元;

坚持人才共育,深化与高校战略合作,落实“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政策,引育高精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建成投运宁夏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因地制宜、协同共赢,兴庆区和苏银产业园借改革“一子落”,盘活发展“满盘棋”。

目前,氨纶新材料、华晟异质结单晶硅等项目加速推进,宏基高新材料、电信智算中心、银栖数科等重点项目正式投产……围绕构建“四新”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打造“三都五基地”、建设“两地五中心”、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创优,两区以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宜商银川”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亏‘首违不罚’政策,我们及时整改后免予处罚。”某科技公司因疏忽未及时变更登记,市场监管部门采取行政指导代替罚款。

银川市建立动态“包容免罚”清单,明确325项不予处罚情形,今年已办理330件免罚案件。

以法治环境之“善”,促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银川市探索“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等模式,建立健全包容免罚清单,助力湖城位列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榜单。

这项举措,仅是银川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冰山一角。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一枚印章管数据”“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六轮改革……一项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成果,不仅是银川市营商环境迭代创优的有力见证,也是银川市打造“宜商银川”、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个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城市,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城市。

银川市连续召开三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设立“银川企业家日”,“以城之名”让优秀企业家站上“C位”,营造亲商重企浓厚发展氛围。出台“宜商银川”若干措施,建立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真金白银、真材实料、真心实意支持企业发展。

盐碱地上创造“绿色奇迹”

贺兰县的蓝湾生态产业园,南美白对虾、鲈鱼在清澈的水体中畅游,水面跃动着片片银光。

这里不是沿海,却实现了“海鱼陆养”;这里曾是盐碱荒地,如今成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这一巨大转变,源于银川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多权融合”改革实践。作为改革系统集成的首个受益者,蓝湾生态产业园摒弃了传统农业高耗水、多用地、低效益的粗放模式,走上了集约化、工业化、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土地权改革让沉睡的资源焕发生机。蓝湾生态产业园流转2000多亩盐碱荒地,通过高标准改造发展起现代水产养殖,亩均年产值为传统养殖的45倍,让“荒地变宝地”。

用水权改革则催生了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通过循环水系统将亩均用水量降至传统模式的1/20。

排污权改革倒逼企业技改提升,以科技应用、污水净化实现“降污增益”。

山林权改革则激活林下经济,将沙化治理与生态种植相结合,既植绿增绿,又创造经济效益。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蓝湾生态产业园创新“村企合作”模式,与常信乡谭渠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特色共富路。目前,园区每年发放劳务工资220万元,向村集体年分红52万元以上,带动周边20户水产养殖户开展高效养殖。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成为现代水产产业的新农人。

如今远眺园区,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养殖车间,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带……改革的力量让昔日盐碱滩焕发出盎然生机。

治理革新赋能城市更新

近日,家住金凤区的市民张锐在手机上刷到一份2025年银川市城市体检社会问卷调查——“您对城市绿道建设是否满意”“您认为城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远吗”“您认为公共交通站点设置是否方便”……针对这些问题,他一一进行填写。“作为银川市民,我们应该有主人翁的意识,一起让银川越来越美好。”张锐说。

自2020年以来,银川市坚持“非体检不更新”的理念,每年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只有精准翔实地获取数据,‘体检报告’才能准确可靠。”银川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银川率先在全区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负责、街道推进、社区落实”的四级联动模式,深化科技赋能智慧治理,精准梳理形成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的“问题清单”,推动城市全域覆盖的网格化城市体检工作。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银川努力把“问题清单”变成“民生福祉清单”,让城市更健康、更舒适、更有活力。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北京路(陶然巷-满城街东侧)路北快车道主干道路面维修期间,银川市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晚间将所有需要修补的路面处理完成,交警部门及时施划交通道路标线,抢在白天时段恢复正常交通秩序。“修路时间安排在晚上车少的时候,不影响上下班出行,这样做很贴心。”“一夜修一路”的做法获得市民纷纷点赞。

近年来,银川市接续实施交通疏堵、美丽河湖等“五大工程”,全面推进民生“十心”实事,为建设更加幸福宜居的“塞上湖城大美银川”提供有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银川市坚持“少扰民、保畅通”,采取“夜间施工、白天还路于民”的工作模式,减少施工对市民生活和交通的影响,整治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典型经验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整改整治案例选编》。

智慧教育成果走上“国际讲台”

今年举行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智慧教育成果从全国53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该校教师高银莉在大会上分享了《从经验直觉到教育罗盘——教师专业的二次成长》,让世界看到了数字教育的中国经验。

高银莉在三尺讲台耕耘了14个春秋,亲眼见证了新时代教育从黑板粉笔到智慧教室、从书山题海到精准作业、从我讲你听到人机协同的巨大变化。

在如今的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智慧作业系统不仅能将批改效率提升50%,还能自动生成学情诊断报告;

校本资源库沉淀了超1100个视频课程、58439份云课件,成为宝贵的教学数字宝库;

系统还可分析课堂录像,根据师生互动、提问类型等关键指标,生成深度诊断报告,让教学反思更加“有数可依”;

“一对一私教”AI学伴每天陪着学生们练习口语听力,67%的学生反馈听说能力显著提升;

……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探索,有效破解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诸多难题。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银川市也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驱动力,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全市16个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项目落地,覆盖了近50%的中小学校,涵盖各类场景。

数字化转型为教育事业插上翅膀,而全市层面的深化改革,必定会点亮更多学子的未来。

本报记者 雷梦 刘嘉怡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