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李鲲鹏
我市交通疏堵“6+N”工程
●累计实施项目100个
●92个已完成计划,8个正在实施中
●全市拥堵指数、高峰期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54%、1.09%
●在全国交通管理四类城市中处于“A+”级水平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交通拥堵如同顽疾,制约着城市的运行效率与居民的生活品质。为破解这一难题,银川市大力推进交通疏堵工程,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实干行动正让城市交通迎来蜕变,让出行之路愈发顺畅。2022年3月,银川市出台《关于实施交通疏堵“6+N”重点工程的决定》,从氛围营造、工程管理等5个方面明确了系统治堵的科学路径,为交通疏堵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经过三年对路网的优化提升,我市交通疏堵“6+N”工程已累计实施项目100个,其中92个已完成计划,还有8个正在实施。全市拥堵指数、高峰期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54%、1.09%,在全国交通管理四类城市中处于“A+”级水平。交通疏堵“6+N”工程聚焦群众出行需求,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通行效率为目标,持续发力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全面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为居民群众创造更加便捷畅通的出行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路网体系
2023年,市民张女士的孩子正在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读初二,每天上学由于高峰期,由北向南的车辆从正源街与南薰路交叉口就开始出现拥堵,有时候两三个信号灯都无法通过。于是,她通过“12345”市民热线和人民网地方留言板等渠道多次反映,很快张女士便看到了相关部门在网站上公示,要新建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通过一条下穿隧道彻底解决重点路段的拥堵问题。
从那时起,张女士就持续关注该道路的建设,从当年5月底到12月底,短短半年时间,这条金凤区南部的主要堵点就被打通了。2024年张女士的孩子升入了初三,这一年学习变得更加繁忙,但是通勤效率高了,她们感觉到轻松了不少。“这条路的拥堵点打通后,从正源街多出了3条左转道,过去开车要1个多小时,现在不到40分钟。”张女士说。张女士的感受得到了数据的验证,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改造项目建成后,高峰时信号周期时长由160秒缩短至100秒,通过路口排队等待时间由66秒降低至30秒,路口拥堵程度由E级(中度拥堵)提升至C级(基本畅通),每小时通行能力提高34%。
银川市在交通疏堵“6+N”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微信、微博、“12345”市民热线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持续收集群众意见,聘请专家对银川市的路网进行系统、科学评估,将交通疏堵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在深入分析银川市交通流量、出行结构、发展趋势及用地布局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十四五”期间具体需求,制定优化骨干路网结构、明确功能等级,合理配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比例。
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疏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将路网密度与连通性平衡考虑,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交通疏堵“6+N”重点工程,银川市“两办”督查室建立“周调度、月评比、季通报”工作机制,累计下发督办通知25期,督办调处解决各类问题百余条。同时,住建部门也提前“抢跑”,2022年、2023年共有45个项目可研、初设与项目论证提前15天完成,从源头上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确保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交通提供长远基础支撑。
精细化施工管理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除了打通城市主要道路的拥堵节点,“断头路”的打通也是交通疏堵“6+N”工程的重要一环。2023年金凤五路建成通车,有效疏解宝湖路、六盘山路现有车流,缓解交通压力,是银川市最新打造的一条“最美回家路”。
“过去这里是一条土路,看着楼下典农河的美景却走不到跟前。”市民韩景微说,金凤五路建设之前宝湖路的交通压力非常大,堵车现象经常发生,群众回家效率很低。随着金凤五路的正式通车,宝湖路的交通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尤其是宝湖锦都、鲁银泷玺、宝湖印象等小区的居民出行方便多了。“现在沿着七子连湖和典农河,新修了亲水公园,每天在公园里散步的群众很多。”韩景微说,现在楼下有公园、出门是大道,这样的改变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银川市将“断头路”打通作为疏堵的重要抓手,先后打通金凤五路、西夏区教育小镇周边等配套道路60条,新增道路32.38公里,进一步提升主干道路通行效率。金凤五路建成后,带动宝湖路与凤凰街、正源街与六盘山路等3个路口服务水平从E级(中度拥堵)升至D级(轻度拥堵)和C级(基本畅通),正源街、宝湖路、凤凰街、六盘山路等4条主干道通行能力提高约20%,交通拥堵缓解约8%。火车站北侧通道贯通后,提升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功能,日通行能力达到14万辆。宝湖路(亲水街-正源街)由双向6车道扩宽至7车道,通行能力提升17%。尹家渠街(大连路-悦园路)由双向4车道扩宽至6车道,通行能力提升30%,有效提升道路空间利用效率。
此外,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也是交通疏堵“6+N”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慢行绿道与道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改造兴庆区东部、金凤区中部等20条共66.03公里慢行绿道,串联起了“15分钟生活圈”,市民步行出行环境安全认可率提升至85%,公共交通服务满意率提升至83%,参与绿色出行的比例提升至64%,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系统,“线贯通、点覆盖、增体验”绿色出行体验感显著提升。2023年实施阅海环湖绿道项目,将集体休闲运动、亲近自然、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慢行绿道展现给广大市民,为市民休闲、户外露营增添新去处。
建成绿色智慧道路提升公共交通效能
两天前,市民刘勇要参加一场重要会议,出门遇到了高峰期,开车行驶到正源街时他生怕堵车迟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赶上了一路的“绿波”,时间一点没耽误。银川市的“绿波”系统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对路网的智慧化改造,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平,常态化建立拥堵评估、预警、调控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道路区域、路段、路口运行态势评估分析。在城市建成区主干道范围内,路口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85%以上的路口交通信号灯实现联网控制协调;深化道路信号控制运用,积极打造信号灯控制规范化智能化示范区;规范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
“交通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水平同步提升,才能有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道路提升改造的过程中,我市在难以进行大规模工程改造的区域或路口,采取“小切口、微手术”的方式进行精细化提升改造,优化提升正源街、凤凰街、胜利街3条南北向和长城路、北京路、上海路3条东西向的城市干道,改造157处公交港湾,排查治理116处交通组织不合理的路口路段,实施渠化改造21处,进一步强化城市主干道的高峰通行能力。在学校、医院、步行街、综合交通枢纽等人车干扰严重的路口建设8座人行过街天桥、4座人行通道,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体验,精准缓解“城市病”。
路网得到优化的同时,我市将发展高效、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作为疏堵治本的核心,建成银川市交通运行监管服务与应急指挥中心,新改扩建公交场(站)6处,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累计新增贺兰山路等10余条、132公里公交专用道。新增“微公交”共享电单车5000辆,新建新能源充电场站25个,日均满足5600辆新能源车充电,公交运营线路达到196条,运营线路总长度3559.1公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69.16%,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城市公交高峰运行速度由18.05公里/小时提升至20公里/小时,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3%提升至37%,从源头上减少汽车出行需求。
此外,银川市正视“停车难”对动态交通的影响,采取增设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实施停车场“平改立”工程等六大类28项措施,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8万余个,其中901处停车场、15.8万个停车泊位接入静态交通管理系统。新建升级28处交通信号机、5处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优化调整565个路口的信号方案、排查治理交通组织不科学、不合理的路段212处,城市高峰期机动车平均速度由36.04公里/小时提升至37.06公里/小时,常住人口平均单程通勤时间由39分钟降低至32分钟,切实保障动态交通畅通。
记者手记
交通是考验城市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是城市动脉,联系着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比如,在城市道路中,如果仅仅只是打通了一个道路堵点,还有可能会造成下一个路口的拥堵。这就需要先摸清哪些道路堵点需要通过重新建设打通,哪些路段可以通过优化路口通行条件、重新组织交通秩序来实现畅通。
此外,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是提升通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绿色交通的过程中,从数据来看,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3%提升至37%,也就是说公共交通出行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一定要注意的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准点到达率,如果没有准点到达作为保障,那么选择公共交通的群众只会越来越少。
总之,交通疏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考验的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群众能看得见、感受到,幸福感满意度有了提升,就会不吝赞美之词称赞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
本报记者李鲲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