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吴春霖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银川市坚定扛起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市排头兵旗帜,以理念革新引领行动自觉,以技术创新驱动效能提升,以全民参与涵养社会风尚,以制度建设保障长效运行,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奋力书写人水和谐的银川答卷。
完善体系织密节水『制度网』
银川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节水是根本出路。为此,银川市构建起以“四水四定”为核心,以深度节水控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用水权改革三大举措为抓手,以多项专项方案及制度办法为配套补充的“1+3+N”政策体系,为水资源管理筑牢制度根基。
据银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先后统筹编制《银川市水网建设规划》《银川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专项规划》《银川市园林节水系统规划》等专项文件,确立“一廊一脉两屏、八纵五横多点”的水网总体布局,让水资源配置规划体系更趋完善。同时,通过研究制定《银川市水资源行业管理职责规定》《银川市用水权交易收益分配细则》等关键制度,进一步健全用水权改革制度体系;印发《银川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银川市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管理办法》等政策,逐个突破再生水利用瓶颈。得益于此,银川市先后荣膺“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第二批地级市水网先导区”等称号。
“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分配的年度黄河水取水指标,我市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最大限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银川市水务局水资源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精准管水,我市提前摸排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新增需求,跟踪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动态,摸清蓄水池、水库蓄水底数,全面研判用水形势,明确全市水资源取水总量与强度目标值。同时,对各干渠直开口、重要湖泊、取水口、补水口、水源地、地下水取水井等关键要素,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今年以来,银川市节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银川经开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回用项目,工业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1600万立方米;建成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一期项目,园林绿化再生水年供给能力达500万立方米;推进银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第二第四第六污水处理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等项目,河湖生态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4580万立方米。
夏秋灌溉结束后,银川市还组织各县(市)区核算各行业取用水量,全面摸排水权交易供需,为用水户提供一手交易信息——通过激活水权交易市场,推动节余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让“节约用水有利可图”从理念落地为现实。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从制度完善到市场激活,银川市水资源管理举措形成环环相扣的闭环体系,不仅有效缓解本地缺水压力,更为干旱缺水地区破解水资源瓶颈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精打细算 让『一水多用』深入人心
“近年来,银川市始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推动城乡布局、土地开发、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禀赋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银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力度推进全行业节水,倒逼各领域树立“管生产必须管节水、管行业必须管节水”理念,全面实现节水增效。
在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青草苍翠、鲜花绽放的校园里,节水装置正以微喷“细雨”浇灌绿意——学校采用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一体化技术,收集的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冲厕所及校园绿化,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据统计,该技术每年可置换约11万立方米自来水,满足学院年均用水量的40%,大幅减少自来水消耗。
阅海万家E区的节水改造则让居民切身感受到“节水红利”。前段时间降雨时,雨水顺着崭新的国标静音雨落管,如被引导的溪流般汇入小区内三个新建蓄水池,经沉淀后悄然滋润着绿化带的花草,或是为景观池增添几分灵动。今年3月,该小区启动节水改造:将地下车库曾困扰居民的渗水,通过改造强排引入雨水控制池实现再利用;淘汰传统漫灌,换上“会思考”的智能微喷灌系统——依托土壤湿度监测与气象数据,系统能精准“按需供水”,细腻水雾既不浪费一滴水,又让绿植长势愈发旺盛。
“改造后节水效果太明显了!”景湖社区党委书记金海霞说,“每年能节省约1.69万立方米水,相当于8个标准泳池的水量,不仅补充了地下水、减少了径流污染,还节省4.6万元能耗资金,居民和物业的用水成本都降了。”如今,小区防涝能力显著提升,道路更安全舒适,满眼绿意让居民心里格外敞亮。居民张莉傍晚散步时总爱驻足绿化带:“你看这草多绿、花多艳,都是用回收雨水浇的,既智能又环保,住这儿越来越舒心!”
工业是节水攻坚的关键领域,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银川经开区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改造、再生水利用等举措,推动工业节水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新材料生产领域的用水大户,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自2024年起聚焦节水攻坚:通过技术升级搭建内部水循环系统,90%以上的污水经过滤、沉淀等环节处理后实现二次甚至三次回用,同时依托银川再生水调配体系,将再生水从绿化浇灌延伸至生产核心环节。“仅长晶端一年就能节约几十万吨新鲜水,直接节省成本约百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说。
“我们始终把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水型社会创建的核心抓手,全力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活动,将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提升各行业用水效率。”银川市水务局节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银川市累计建成节水型企业40家,银川经开区、苏银产业园率先成为自治区级节水型园区,重点用水企业创建率超80%;2024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宁东降至13.1立方米,较2020年的18.3立方米下降28.4%,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十四五”规划10%的降量目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此外,全市还累计创建节水公共机构1265家、节水型学校294家、节水型医院33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03个。通过实施高校节水专项行动,在6所高校建成6套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年节水量达60万立方米,精打细算、“一水多用”的理念深入人心。
数字赋能 开启水资源管理『智慧时代』
走进银川市水务局,银川市三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的智慧大屏上,一串串数字实时跳动——区域灌溉状况、城乡供水情况、河湖水位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全区首个要素齐全、技术先进的市级水资源监管平台,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银川市水务局水资源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涵盖水资源监管、河湖管理、水土保持、水事违法监督、水利工程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水文化等9大业务应用系统,可有效破解治水管水力量薄弱、效能低下等问题,真正实现“一屏管水”“一屏看水”。
屏幕上,全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及水工程运行状况如“透明账本”般清晰呈现:哪条河流的实时流量出现波动、哪座水库的水位需重点关注、哪个区域的水质达标情况如何,数据均动态更新。更智能的是,平台嵌入的数据大模型如同“预言家”——模拟洪水演进时,能提前预判水流走向与影响范围;调配水资源时,可即时算出最优方案,以科学数据提升应变速度与精准度。
“平台更像‘贴心管家’,查用水数据、监控供水管网、跟踪水土保持项目,在平台上一键就能操作;遇到水旱灾害,系统会快速预警,助力及时抢修。”该负责人表示,这套“智慧大脑”推动水利业务向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让每一滴水的利用更高效。
在农业灌溉领域,技术革新正加速管理模式升级。去年6月,银川市水务局在银川林场支渠安装三道智能测控一体化闸门,为灌区精准管理注入新活力。据介绍,该闸门可实时采集水位、过闸流速等关键数据,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平台既能实时查看数据,又能远程控制闸门开启程度与启闭状态,实现管理“便捷化+实时化”。“以往灌溉和测流全凭经验,放水只目测估算,现在能精确到每分钟、每小时的过水量,像家用水表一样准!而且很多时候放水在深夜,不用跑现场,在办公室就能操作,根据农户需求灵活调水,让农田在既定水资源总量下‘智慧饮水’。”工作人员点赞道。
近年来,银川市以物联网体系建设为核心,持续加密各类监测设备布设,为水资源监管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全市累计安装在线监测流量计超2000套、灌区测控一体化闸门超400套、灌区雷达流量计475套、超声波流量计197套、雷达水位计57套、视频监控290处、高空瞭望设备22个。这些设备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在线监管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水资源全要素监管——实时掌握全市各辖区、各水源、各行业水资源取用情况,及时预警超许可、超计划用水及水权交易异常等信息,大幅提升水资源监管、调度与配置质效。
本报记者 吴春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