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吴戈 周志翔 刘薇
今年,贺兰山东麓的文旅表现,几乎可以用爆发来形容。前不久,宁夏正式批复《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2025—2035年)》;之后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项目开工建设;接下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半程马拉松路跑双季赛(金秋赛)开跑、2025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银川站)、《放歌中国》走进贺兰山大型文艺演出,加上早已成为现象级的贺兰山观日出活动……紧紧围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宁夏大书文旅文章,这为银川的文旅产业带来怎样的机会呢?
观点①
『紫色名片』的含金量再提升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凭借自身独特的风土,早已在海内外打响名气,成为宁夏极具辨识度的“紫色名片”。宁夏正在试图塑造这样一个场景——只有来到宁夏,来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在这里的气候、美景、美食和历史文化中,才能真正品尝出最好的葡萄酒品质。如果这样的场景搭建能够顺利完成,“紫色名片”的含金量便会大大提升,想象空间也会更加宽广。
从产品体验到沉浸式的场景,是提升“紫色名片”含金量的关键。葡萄酒不仅是味觉享受,更蕴含着地域气候、历史与文化。贺兰山东麓拥有充足光照、适宜温差与优质土壤,为酿造出好葡萄酒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消费场景里,我们将气候优势、美景、美食与文化融入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让消费者在葡萄园中惬意地漫步,在酒庄里体验匠心酿造的过程,还能搭配宁夏的美食细品酒香。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消费者对葡萄酒有更深刻的了解,让消费者的感受与葡萄酒深度绑定,从而使“紫色名片”从产品标识升级为兼具品质与情感价值的文化符号。
场景搭建更拓展了“紫色名片”的发展空间。当“到宁夏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成为潮流,既能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形成“葡萄酒+旅游”的融合业态,为经济注入动力,又能打造产区独特IP,助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中凸显差异化优势,让“紫色名片”的影响力延伸至多领域。
搭建特色场景需多方协同。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配套;酒庄挖掘文化内涵,推出个性化品鉴项目;相关部门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晓产区魅力。各方合力优化场景,持续提升“紫色名片”的含金量。
观点②
融合发展的思路更明确
贺兰山东麓的发展图景越来越明确,一幅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多维度融合发展画卷正在展开,而不断叠加旅游文化活动,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则让这里的吸引力更立体、更多元。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品牌效应正在充分释放,但是也不能忽视贺兰山本身独特的生态资源。巍峨的贺兰山不仅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更是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葡萄酒的酿造提供条件的自然环境,而这也是融合发展的底色所在,护好这片资源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所在。
与此同时,贺兰山东麓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从便捷的交通网络到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都在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沿线多个景点精心打造的文化场景,更是将葡萄酒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让游客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文化活动与主题活动的频繁举办,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葡萄酒文化节、音乐节还是各类体育赛事,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贺兰山东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休闲运动路线和自驾游路线的成熟,也让游客能够自由探索这片美丽的土地,享受自驾的乐趣和自然的馈赠。
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思路,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这一思路不仅实现了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更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有机结合,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像一台强大的放大器,将单一产业的能量无限放大,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贺兰山东麓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观点③
银川文旅的标识更鲜明
文旅产业的核心是满足人们“吃喝玩乐”的多元需求,把这些短时兴趣转化为深度体验,为的就是增加“复购率”,而这背后,城市承接能力的提升、文旅产品的创新突破、“旅游区”的系统性打造,每一环都蕴含着可深挖的发展潜力。
从城市承接能力来看,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当前仍需要提供更主动的服务供给,包括市区与景区间的接驳网络、停车规划要成为日常保障;餐饮住宿既要突出本土特色打差异牌,更要加快创新,在提升品质的同时满足多元客群的需求,以更丰富的体验创造新的记忆点。
特别是葡萄酒产业,深度绑定宁夏味道与葡萄酒文化,推动“葡萄酒+美食”的场景融合,才会有更多消费点。当然这也可以归结为产品创新,当我们延伸票根经济逻辑,寻求一个消费闭环,现有的“酒庄参观+打卡”模式必须有所突破,增加体验型产品和夜间产品的供给将成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旦填上这些空白,形成围绕贺兰山东麓的文旅产品矩阵,贺兰山文旅边界或可进一步扩展。
实际上,系统性打造“旅游区”的能力,决定了银川文旅发展的长远与高度。单一景点或活动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必须整合周边景区、酒庄、民宿、美食等资源,构建“主题化线路+常态化活动”矩阵。
这需要更多力量参与,也有赖于各部门的积极引导,通过系列文创产品、创新比赛、集市展会、品牌塑造、网上造势等,激励游客持续参与、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强化品牌塑造,让“银川文旅”形成统一且更加鲜明的标识。
吴戈 周志翔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