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周志翔
银川市着力打造广银米业、兴源达农牧等16个全国和自治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涵盖冷凉蔬菜、优质渔业等优势产业。依托“区块链”技术和“智慧农业”平台,这些基地实现质量有标准可依、销售有标志可查、售后有追溯可循,构建起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条质量管控网络。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标准化生产正成为重构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引擎。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标准化不仅重塑着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更在品牌溢价构建、市场风险抵御、产业价值跃升等维度释放出乘数效应,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品牌价值的形成在于标准化生产的信任契约。传统农业中,分散化生产导致的品质参差始终是品牌建设的软肋。标准化通过统一生产规程、质量分级、包装标识等全链条规范,将抽象的“品质承诺”转化为可感知、可验证的实物标准。当每一粒稻米、每一棵蔬菜都遵循相同的质量指标时,品牌便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品质象征。这种标准化与品牌化的深度绑定,既打消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焦虑,又通过溢价空间反哺生产端的技术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标准化生产更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免疫系统”。在价格波动频繁、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农产品市场中,标准化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将生产主体纳入可监管的信用体系。当市场出现质量纠纷时,标准化生产记录可快速溯源责任主体,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在国际贸易中,符合国际标准的认证体系更成为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行证”。
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化之路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多元协同,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破局的关键。既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降低标准化改造的初期成本,又要利用电商平台的需求反馈倒逼生产端标准化,更要依托5G、AI等技术实现标准的动态优化。当标准化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将真正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产业动能。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