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陈星彤
历时三个月精心筹备,9场特色活动覆盖城乡,近日,由银川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联合主办的2025年“多民族一家亲 文明让银川更有品质”主题实践活动圆满收官。此次活动以“民族团结+文明创建”双轮驱动为核心抓手,深度融入商圈、社区、乡村等各类活动场景。在多元实践中,大美银川的民族团结底色愈发浓厚,友善暖流浸润街巷,文明新风处处吹拂。
全域覆盖
构建沉浸式文明实践网络
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宣讲的认真聆听,到城市公园的文明展台前的驻足停留;从文明游戏体验区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到文明火炬传递时的接力奔跑——自6月以来,9场文明主题活动以“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态势,铺满银川市乡镇集市、社区广场、商圈街区等各大人流密集场所。每场活动都紧扣专属文明主题,量身设计沉浸式互动场景,让文明理念在趣味体验中悄然融入人们心中。
文明出行主题活动现场,市民通过VR设备模拟驾驶,直观感受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后果,文明出行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明餐桌主题活动中,套圈赢“节约标语卡”、用筷子夹“虚拟剩菜”等互动环节,将“光盘行动”转化为有趣的挑战;文明上网主题活动的“答题盲盒墙”前,市民拆盲盒、答问题,在互动中学习文明上网知识;文明养宠主题活动,工作人员一边发放宣传册与宠物用品,一边协助市民现场办理养犬证。
这9场活动始终以“体验式、游戏化”为核心,打破传统“单向宣讲”的沉闷模式。群众不再是“被动听知识”的观众,而是转变为“主动去实践”的主角。参与活动的市民王学霞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文明’是个大口号,现在才明白,日常小事都是在为银川的文明建设添彩!”
创新融合
探索文明建设“银川路径”
“这次活动最特别的,是把民族团结与文明创建拧成‘一股绳’,还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习文明理念。”银川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话,点出了活动的创新内核。此次实践活动紧扣银川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特质,贴近群众日常生活,让文明实践融入衣食住行各环节,助力邻里守望相助、社区和谐和睦。
活动现场,“品质银川・文明号列车”虚拟巡礼环节格外吸睛。该环节不仅形式新颖、内容鲜活,更聚合了志愿服务、知识宣讲、文明倡议等元素。各个打卡点前人头攒动,市民在领取实用礼品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文明不是口号”的内涵。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的市民主动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文明实践与城市文明的双向奔赴,让“人人参与文明、人人共享文明”的理念在基层落地扎根。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时代需求、使命要求与群众期盼,银川始终围绕“实力之城、活力之城、开放之城、品质之城、和美之城”建设目标,践行“群众有所呼、文明实践有所应”的承诺——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生活每个角落,以有温度、有深度的服务激活基层文明建设新动能。
长效赋能
渲染品质城市文明底色
内容有“料”、形式有“味”、群众有“得”,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在银川市家喻户晓。如今,赶文明大集、享贴心服务,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习惯,而“多民族一家亲 文明让银川更有品质”主题实践活动,也正成为大美银川城市温度的暖心注脚。
活动虽已收官,但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发力,不少市民如今更主动投身文明实践。“我们要以主人翁意识传播文明风尚,为城市文明进步贡献力量。”市民温灏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还有市民真切感受到身边民族团结氛围愈发浓厚:“中秋节的时候,小区各族居民一起制作月饼、做手工,大家聊家常、分享美食,特别亲切欢乐。”
接下来,银川市将持续深化“多民族一家亲 文明让银川更有品质”主题实践,紧扣群众的柴米油盐与心声期盼,通过集中化部署、常态化坚守、分众化服务、多样化形式,让文明实践活动既有“烟火气”,又有“人情味”。同时,推动文明理念、文明风尚播撒至城市大街小巷、融入市民生活点滴,引导群众积极成为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传播者、文明城市的守护者,共同书写“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文明篇章。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银川将继续探索多元实践路径,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等城市品牌,朝着“更有活力、更富魅力、更具温度”的品质之城持续迈进。
本报记者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