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皇甫世俊
根据媒体报道,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主要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国潮服装增长14.1%。而2025年1月1日至4月29日,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潮服饰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20%。此外,据统计目前国潮国货消费者中,95后、00后人群占据了八成以上的份额,其中00后消费者占比接近六成。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彰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运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玩具等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因此,我国各地文旅、特色产品、日常消费,都在试图搭上“国潮快车”,不遗余力让自己的产品更有个性化,更能传播文化自信。那么,各地都有哪些典型的“国潮案例”值得借鉴呢?
国潮产业加速扩容
根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国潮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产业前景研判报告》显示,我国国潮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加速扩容态势。2018年,我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23万亿元,2024年增长到2.29万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78.9%的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王海燕认为,近年来,“国潮”的兴起与繁荣是文化自信、媒体赋能与价值消费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海燕表示,从文化层面看,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拥有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自信”是“国潮”风行的心理基础。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的审美创意和创新表达,在参与式的实践中重构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和活态传承。
改造升级消费场景
根据《浙江日报》报道,在宁波,拥有近180年历史的宁波老外滩,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充分梳理老外滩的历史发展脉络,将步行街明确定位为“年轻潮范打卡胜地、文化艺术创展空间、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首店品牌孵化基地、网红经济流量高地”。在复古场景的基础上,宁波老外滩又巧妙注入“国风”元素,构建出既古典又潮流的夜间消费场。
“双节”假期期间,2025年南翔镇国潮大会推出“海派国潮夜游”,以光影为媒,串联南翔古镇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营造沉浸式夜游场景;“海派国潮烟火”将地道美食与市集氛围深度融合,带来味蕾与体验的双重享受;“海派国潮AI”融合国潮、二次元与动漫产业,展现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业态。
“非遗”与“国潮”为双翼
根据《福州晚报》报道,“双节”假期,福州非遗活动的显著特点是青年力量的注入。在上下杭龙岭顶广场,粉蓝配色的“国潮雄狮”踩着动感节拍纵身跃起。舞狮少年在梅花桩上灵活穿梭,将传统南狮技法与街舞的律动完美融合。文创漆艺、创新茶品、软木画配饰……在“杭肆云集·国潮大赏”现场,年轻设计师们重新诠释非遗。“我们要让非遗‘潮’起来。”设计师小林说。
根据《文汇报》报道,“非遗·即时尚”——前滩太古里的这番景致如同国庆中秋黄金周沪上假日经济的一个缩影:非遗国潮绽放出的年轻态,为众多市民游客打造融合了艺术、文化与时尚的新体验,也为拉动消费注入新活力。为加速推动非遗技艺“破圈”,上海当地联动十余家本地非遗设计工作室,共建“非遗文创实验室”、开发推广IP合作定制款产品。
新华社发文指出,国潮澎湃,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和企业潜能。国潮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强大生命力。传统文化不再是“文化标本”,而是可触摸、可转化、可增值的“活性资产”。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着精神坐标,更标注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刻度。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