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 点沙成金

戈壁滩上崛起产业高地

版次:03 作者:孙楠

闽宁产业园“成长”时间线

2022年5月

一场跨越山海的联席会议,在闽宁镇规划出1439.40亩的产业蓝图。

2023年

园区市政道路、给排水、电热气等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崭新的厂房楼宇林立,闽宁镇第二水厂改造、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配套项目全面铺开。

2025年

闽宁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招商引资紧锣密鼓。

目前,已招引低空经济、教育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业态,今年1月至9月产值达3.7亿元。

武夷山贺兰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典范,闽宁镇这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已悄然走过29载春秋。

这里,曾书写了戈壁荒滩变“金沙滩”的奇迹,曾成就了万千移民群众勤劳致富的梦想,曾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29载山海情,跨越山水协作路,如今闽宁协作正朝着“升级版”迈进,在闽宁产业园里续写“山海情”新篇。

山海协作

戈壁滩上“长”出产业园

3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3年后,现代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在闽宁镇,“干沙滩”变“金沙滩”的故事,正翻开崭新篇章。

“当年来这里时,脚下还是一片茫茫戈壁滩,短短几年,已经成了现代产业园区。”10月12日,闽宁协作融媒体采风活动中,面对远道而来的9家福建市区融媒体记者,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舟满是骄傲。作为产业园发展的亲历者,他见证着园区从戈壁荒滩上崛起,也看着一家家企业签约入驻、开足马力生产。

时间回溯到2022年5月,一场跨越山海的联席会议,在厦门与永宁之间架起合作桥梁——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与宁夏永宁县携手,在闽宁镇规划出1439.40亩的产业蓝图。

彼时的闽宁产业园,并非传统园区建设的便利模样,而是寸土不生的戈壁荒滩,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匮乏……面对重重难题,福建、宁夏两省区干部群众没有退缩,他们延续父辈建设闽宁镇与援宁工作组的奋斗精神,一边协调力量推进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一边奔赴东部沿海开展招商引资。

经过不懈努力,2023年,园区市政道路、给排水、电热气等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闽宁镇第二水厂改造、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配套项目全面铺开。崭新的厂房楼宇林立,成功吸引多家企业入驻,“筑巢引凤”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昔日戈壁滩正蜕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今走进闽宁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施工现场,车辆穿梭,设备安装与室内装修同步推进;厂房车间里,机声隆隆,缝纫机前工人飞针走线,一双双运动鞋顺着流水线逐渐成形;搬迁而来的移民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筑巢引凤

“设计梦”变成“实景图”

加速“生长”的闽宁产业园,正将图纸上的“设计梦”变为鲜活的“实景图”。“干沙滩”再变“金沙滩”的进程中,新的故事不断上演。

“我们要为入园企业提供‘即到即用’的优质载体,所以推进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深谙“良木栖凤”之道的陈志舟说。为吸引优质企业、激活产业链新动能,闽宁两地工作组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方向,招商足迹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凭满满诚意主动对接企业,邀请意向客商实地考察,感受闽宁魅力。

带着“山海情”的诚意,招商工作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园区成功牵手厦门建发、国贸控股、夏商集团、象屿集团等实力国企,迎来福建大数据集团、广州视源集团、厦门捷能通等行业翘楚落地。目前,闽宁产业园已招引低空经济、教育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业态,今年1月至9月产值达3.7亿元,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引擎。

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闽宁两地构建“两地三方政府(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永宁县)+多方国企”的协同机制,及时解决项目落地难题;永宁县配套出台《闽宁产业园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修订)》,并联动厦门两区制定企业发展政策,让企业“落地无忧”。

来自厦门湖里区的宁夏捷能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签约入驻企业,专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与步态健康管理。自2024年入驻以来,其“青少年足部健康筛查与干预”模式成效显著,去年完成闽宁镇超9800名学生足部筛查,今年服务范围拓展至永宁县4.8万名学生。“很多人不知道,足部健康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体态发育和运动能力。”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进琪介绍,企业借助3D足部扫描技术与智能设备,在闽宁镇开辟了青少年健康守护新领域。

同样落子闽宁产业园的,还有厦门国企建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以全自动生产线为宁夏葡萄酒产业提供环保包装的企业,也是厦门国企落子西北地区、辐射周边的重要布局。该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约1.5亿元,可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

陈志舟表示,在两地政策扶持下,不仅外地企业家纷纷来闽宁镇投资,更多在外企业家也返乡创业。园区助力企业扎根的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落地,实现以商招商、链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帮扶深化

变“输血”为“造血”

在闽宁镇,山海协作不仅带来了宝贵经验,更通过深化帮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在闽宁产业园星汉智能科技(宁夏)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来自闽宁镇武河村的包装女工刘亚琴已在此工作近一年。流水线上的她动作娴熟,操作设备得心应手。从留守妇女到企业工人的身份转变,让她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家门口就是企业,既能上班赚钱,又能就近照顾孩子。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除了赋能民生,闽宁产业园的建设还推动宁夏算力“反向输出”至厦门。10月15日,闽宁绿电数智应用产业园核心工程——闽宁双智算中心正加紧建设,作为闽宁协作向数字经济升级的标志性工程,该中心预计2026年6月全面投用,将成为东西部算力协同发展的新标杆。

何为“双智算”?即分别位于福建厦门湖里区与银川闽宁镇的两个智算中心,通过中国联通打造的4条百兆级、毫秒级延迟专用光缆紧密相连。闽宁双智算中心一期(2000P算力)投用后,将与同步升级至2000P算力的厦门枋湖智云数据中心“双向奔赴”,实现两地毫秒级互联,既为厦门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算力服务,又助力银川本地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闽宁协作从“帮扶”向“共赢”升级。

宁夏天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雄介绍,该项目今年7月28日动工后,各级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采用挂图作战、现场督办模式推进,仅用三个月便完成建设,成功避开宁夏冬歇期极端天气影响,为后续设备安装争取了宝贵时间。

作为献礼闽宁协作30周年的重点项目,双智算中心还将依托厦门国际海缆枢纽优势,支持企业“数据出海”。项目将充分挖掘宁夏算力禀赋与福建数字经济需求的契合点,推动协作模式从“单向帮扶”升级为“双向赋能”。

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下,闽宁协作已走过29载,明年将迎来30周年里程碑。随着闽宁产业园的持续建设,这里正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在时代新征程上开启发展新篇,让山海情越结越深,共富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