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找人”精准帮扶

暖心保障兜底 幸福生活有底

版次:04 作者:徐碧颖

社会救助是守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网”,更是筑牢民生底线的“最后防线”。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模式,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救助方式的创新,更是用扎实的暖心服务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晴空,让民生底线更牢固、救助温度更可感。

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

73岁的王兰花独自居住在兴庆区景墨家园A区,患有心脏病多年,近来她的病情加重,时常感到呼吸困难,夜间更是难以平卧。医生建议她家中配备制氧机来缓解症状,但数千元的费用让靠退休金生活的王阿姨犯了难。

“那天我去王兰花阿姨家走访,发现她说话时一直在喘,嘴唇还有些发紫。”兴庆区丽景街街道景墨社区民政专干余丽说,发现这一情况后,她立即将王阿姨的困难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并连夜整理申报材料,第二天一早就赶往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咨询相关政策,得知制氧机不属于常规医疗救助范围,余丽仍想着尽可能帮老人减轻经济负担。后来,她协助老人申请了银川市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又主动联系医疗器械公司说明情况,争取到了最优惠的价格。“那段时间,电话都打得发烫了,但一想起老人浅紫的嘴唇,我觉得再辛苦都值得。”余丽笑着说。

“这个绿色的指示灯亮着就表示机器运转正常。如果您感觉不舒服,就戴上这个吸氧管,调节旋钮……”制氧机买回来后,余丽在王兰花家中半跪在机器旁一遍遍地演示操作,直到老人完全掌握使用方法。今年,景墨社区已为6户特殊困难家庭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

兴庆区银古路街道云和社区居民何廷义无儿无女,仅靠每月微薄的320元养老金生活,生活非常拮据,社区工作人员汪桂霞主动帮助他申请了特困人员救助金。兴庆区景墨家园小区居民杨女士被确诊胃癌后每月面临高昂的化疗费用,加上自身劳动能力丧失、女儿正在读小学,生活一度陷入绝境。丽景街街道雅苑社区民政专干主动上门讲解低保政策,并全程协助杨女士准备材料、提交申请,还特意为孩子送上了文具套装等学习用品,后续通过定期回访、结对帮扶等形式,确保杨女士一家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精准识别需求是救助的第一步。”兴庆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基层民政专干通过“主动发现、靠前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延伸救助触角,实现精准帮扶。同时,兴庆区通过制定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综合评估指南,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了1004户困难家庭的评估,涵盖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6大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赋值建立“困难画像”,按评估结果将困难家庭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实施差异化跟踪回访,并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需求数据,每季度动态更新。

让好政策温暖最需要的家庭

在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同心苑社区,年迈的奶奶王宝荣、聋哑的父亲和小孙子乐乐如同三片落叶,从陕西榆林的山村孤独地漂泊到银川市。由于错过了孩子的转学时间,不识字的奶奶和无法言语的父亲束手无策。

“他们出不去,我们就走进来;他们说不清,我们就替他们说。”同心苑社区党委书记张爱萍了解情况后,先是代笔撰写情况说明,再打车和他们一同前往教育部门,通过一次次恳切沟通,终于为乐乐敲开了“绿色转学通道”。后来,奶奶王宝荣被确诊肺癌,社区的“政策雷达”精准定位,主动启动紧急临时救助机制,在一年内连续两次送上救命钱,还协助乐乐的父亲办理残疾证,申请了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让这个家第一次有了稳定的盼头。

现在,已是初中生的乐乐成了班级里的“小太阳”——主动帮老师分发作业,耐心帮同学解答难题,课间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次路过社区服务中心,他总会特意拐进去打声招呼,有时还会把自己画的画、写的作文给工作人员看,话语中满是稚嫩却真挚的感谢:“谢谢阿姨们一直陪着我,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

“社区通过微信群宣传、网格员入户讲解、社区宣传栏展示等多种形式,确保政策信息精准直达居民。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帮代办’‘上门办’等暖心服务,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怀。”景墨社区党委书记柴朝霞说。“社区阵地有限,但服务无限。”张爱萍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国家的好政策温暖最需要的家庭。”

近年来,“主动上前一步、多做一步,群众的幸福就多一点”成为银川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常态情形。针对高龄独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银川市统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等服务资源,通过定期走访、动态监测,真正把救助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依托“大数据筛查+铁脚板核实+网格化跟进”机制,街道、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四级联动”,确保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回应。

高效回应困难群众多元需求

“医保系统弹出一条大额报销预警,我们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西夏区宁华路街道救助专干介绍道,居民何明霞肾移植术后,自付医疗费用3.8万元,街道通过大数据监测发现后,迅速介入,经两次入户核实,1.2万元临时救助金及时到账。

“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兴庆区新华街街道裕民社区居民王女士看着新安装的护理床哽咽地说:“自从丈夫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后,我每天晚上都担心出意外不敢合眼,有了这张床心里踏实多了。”从社区上报需求,到协调护理床并安装到位,仅用了24小时,这是兴庆区今年开展“兴系你”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带来的变化。通过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高效运转,兴庆区以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更具发展性的姿态,高效回应着困难群众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肢体一级残疾的秀青(化名)曾与丈夫租房居住,每年6800元的租金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了解到他们的困境后,金凤区“金及救”救助服务的工作人员协助其申请廉租房,黄河东路街道也及时开启了“绿色通道”。如今,秀青一家人不仅住进了温暖的楼房,前往爱心联盟药店购药还能享受折扣优惠。银川新华百货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宁夏百安堂医药有限公司、宁夏和仁堂口腔门诊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组成“金及救”爱心联盟,成为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

为做到精准施策,金凤区民政局创新实施“红黄蓝”三色分级救助机制:红色高危家庭享受“一事一议”个案会商服务;黄色普通家庭提供“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蓝色监测家庭纳入动态预警体系。针对政策无法覆盖的家庭,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慈善力量,解决困难家庭长期照料、就业指导、子女教育、心理疏导等个性化需求。目前,金凤区已为400余名临时救助对象提供全链条服务。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服务下沉一小步,民生改善一大步。过去,社会救助制度长期实行“人找政策”对象识别机制,如今,银川市积极实践“政策找人”,从“自己查询政策、自己提出申请”逐步发展为“以各种必要合理的方式去主动发现潜在的救助对象”,变的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变的是各级民政工作者始终如一的民生情怀和各项政策精准滴灌的扎实成效,是群众脸上如暖阳般幸福的笑容和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本报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