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记忆点 让老场景释放新流量

版次:05 作者:刘薇

近日,中山公园摩天轮“下岗”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网友们的留言里满是不舍与期待,诸如“人生中第一次坐摩天轮就是这一架”“带走时光,留下天际线记忆”等感慨,道出了文旅发展中有关“记忆”的效能。是的,记忆有着强大凝聚力,是最鲜活的流量密码,银川可以精准锚定记忆点,通过游乐设施优化、公园差异化定位,以及城市根脉活化,走出一条兼具温度与特色的新旧共生之路。

记忆点的生命力,在于旧符号与新体验的嫁接。中山公园摩天轮服役十一载“下岗”之后,将新建一座49米高的摩天轮,这绝非简单的以旧换新,把握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也要把握住情感尺度,避免“为新而新”。新建摩天轮的同时可以用配套设施串联新旧记忆,比如在新摩天轮周边设置展板,用留言和老照片嫁接网红涂鸦,定格过往的同时亦能增加情感供给。这样,当新摩天轮转动时,便有了回忆与当下体验的双重价值。

摩天轮其实属于一个初代网红项目,之所以中山公园的摩天轮被网友那般怀念,便是因为出现早、玩者众。作为百年公园,中山公园的核心记忆点从来不是刺激项目,而是几代银川人的童年主场。强化记忆点,要关注到公园的差异化定位。银川大小公园众多,但像览山公园这样凭借“自然景观+大型活动”的文旅IP被网友热捧的公园并不多,于是有网友建议将览山公园的设施迁移至中山公园,这种想法虽不具可行性,却点出了公园发展失衡的问题。盲目照搬游乐设施,或是复制网红项目只会陷入资源内耗,不如让中山公园回归“日常休闲”主场,通过场景创新增进情感链接——差异化的本质,是让每个公园都深耕场景,成为记忆切片。你看,中山公园藏着烟火里的温暖、览山公园蕴满暮色中的浪漫、海宝公园装着飞鸟点破湖面的嬉趣……方为各美其美又互补互衬。

中山公园所在的兴庆区,人们惯称老城,作为银川根脉之地,兴庆区的记忆点打造考验着保护与更新的平衡能力。“古韵兴庆”文旅项目让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重现繁华,证明老城的魅力也可以是历史肌理中的当代生活。网友“桂临塞上”对南门广场的开发建议也极具价值,他认为鼓楼的青砖、玉皇阁的飞檐、南门广场的城楼,不应是孤立的打卡点,而需用故事线串联,通过互动项目串起鼓楼、玉皇阁、羊肉街口和南门广场,让它们从单点地标变为时光走廊,进而形成可触摸、可参与的记忆网络。这个方案所涉及的,有城市更新,也有业态焕新,还需优化配套服务,解决场地容量、观赏视角等实际问题,让文旅体验更具人性化。

融合发展中的文旅,应当能与生活双向赋能。银川注重以沉浸式体验设计引导游客融入城市生活场景,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读懂银川故事。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了本地人的情感记忆,让本地人找得到“我在这里长大”的归属感、“这里的故事只有我有”的不可替代感,让大家先爱上自己的城市——从游客视角到市民主场,是一种升级,而文旅产业每一步升级,都不能忽视对记忆点的精准打造,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因为这里面有大众的需求,文旅终极之“卷”,正在于回应需求。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