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养老”模式 探索社区养老创新路径

版次:05 作者:吴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已从家庭议题上升为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银川市探索实践的“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为破解这一养老题带来了一个答案。

任何创新模式的落地生根,都离不开肥沃的政策土壤。银川出台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养老服务“场地难”的问题,为服务进社区提供了物理空间。同时,又创新实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精准地解决了部分老年群体“支付难”的问题,确保了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这两项关键政策,作为社区养老的基础,为“物业+养老”提供了稳固支撑,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进入门槛和运营风险,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物业+养老”模式的核心,在于它巧妙地激活了物业服务企业这一资源。相对于养老机构,物业公司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它们离居民最近,熟悉小区环境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拥有现成的场地、人员和成熟的社区管理网络。通过政策引导和专业赋能,物业公司得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延伸到养老领域,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一种服务内涵的再升级。

养老服务的目的,是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尊严、有品质地生活。银川的“物业+养老”模式,恰恰实现了养老服务从“机构”到“家庭”再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贯通。老年人无需离开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环境,即可享受到助餐、助洁、助浴、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这种“嵌入式”的养老方式,既满足了老年人“恋家”的情感需求,又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保障,真正实现了“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它所营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服务项目,更是一个充满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总而言之,“物业+养老”模式以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将政策引导力、市场创造力与社区凝聚力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良性循环。相信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深化与推广,将有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拥抱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