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智能装备研发团队正在潜心钻研技术难题。
科学有效地管理人才是确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让银川工业企业的人才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银川市工信局创新人才工作理念,牢牢牵住人才工作的“牛鼻子”,抓好“内育外引”人才体系建设,以人才聚集推动创新要素聚集,以人才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以人才工作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加快发展,激发人力打造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构建“强磁场”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近年来,市工信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不断强化人才导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扎根。
“为增强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我们加快人才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工业创新体系。”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培育伊品生物等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金双禾等4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光伏材料、太阳能化学转化技术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隆基自主研发的单晶炉,单晶硅棒直径和单炉月产能均为行业最高水平,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4.06%,保持全行业领先地位;小牛自动化研发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打破了全国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同时,银川市还加大产业园区人才工作力度,在确保园区干部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对产业园区干部和市直部门经济口干部实行双向任职、挂职,以任职为主、挂职为辅,对学历背景好、专业能力强的干部破格使用、大胆使用,利用3~5年时间,推动园区中层以上干部挂职经济口达到50%以上,培养“四懂”干部达到50%以上;鼓励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赴发达地区园区学习深造,每年定期组织一批干部赴重点产业类院校以及重点财经类院校学习深造学习,不断提升园区、经济口干部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不断的编制调整,统一园区编制性质,逐步解决编制不一致,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参照苏州工业园等成熟地区,加大合同制管理人员和员额制人员的引入,薪酬按照同工同酬方式发放,不断推动人员结构优化、适应发展需求。
创新平台建设聚力打造“人才洼地”
早在几年前,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就与中国铸造协会、新兴铸管等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以“跨界融合、共建共享、联通各方、服务产业”为共识,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行业进步,构筑“互联网+双创+绿色智能铸造”的产业生态。
同时,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还联合行业协会、骨干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学院、智慧教室,协同双师培养、协同研发、协同创新,开辟新型产业生态下的校企合作、产研合作新模式,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共享创新中心作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铸造),为企业提供标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护航企业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共享创新中心已累计服务行业骨干企业近100家。
除此之外,银川华信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银川科技学院等区内多所高等院校,以提高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持续合作。其间,共联合成立了宁夏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绿能数智化产业学院等3家产业学院,旨在赋能宁夏“六新六特六优”特色产业,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打破职业院校与行业人才所需两者之间的壁垒。同时,还成立了银川市青年见习基地、电子信息“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应用与理论学术的结合。
打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助推特色产业“长高长壮”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引领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是促进‘产才融合’的关键一招,必须保持‘重任在肩’的责任感。”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进一步健全工业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发挥工程师创新创意和智力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工程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生态,链接工程师,融合产与才,赋能银川市产业发展,2022年11月,市工信局印发《银川市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给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
工程师创新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联动”的创建模式,整合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和创新平台,建立中心引存、企业共用的人才共享机制,盘活人才资源,激发工程师创新创意活力。并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批复一个”的创建思路,从银川市优势特色、具备一定产值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切入,分步分批次推进。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10个左右工程师创新中心;新培训和引进工程师2000人次,实现重点产业链至少布局1个科技创新团队,组建1个协同创新中心,重点企业首席工程师评选全覆盖。
今年3月30日,银川市正式启动装备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建设。“下一步,我们将指导两个试点建设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制定规范的制度措施,形成以业绩为导向的工程师创新中心发展规划,着力高水平打造协同创新中心的银川样板,从而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人才,进一步为我市健全工业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工程师创新创意和智力支持作用,为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创新发展引领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鲍淑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