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红岩(左)的指导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铁皮石斛在“金沙滩”上大量开花。
2022年的那个秋天,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红岩,作为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队员第一次踏上闽宁镇这片“金沙滩”。从那一天起,这位福建援宁专家有了第二故乡,研究生涯有了不一样的精彩,闽宁镇的田间地头续写了新的“山海情”。
新方法——让高品质果蔬个性化“出圈”
“你是哪里来的?是福建来的吗?”听到孟红岩一口闽南音,闽宁镇的父老乡亲一脸的亲切。孟红岩知道,这份突如其来的热情,属于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群体。
接过前面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队员的接力棒,孟红岩俯下身子,将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这片黄土地。“我一直有一颗向往大西北的心。大西北有广袤的土地、淳朴的民风……”说话间,孟红岩眼里闪着光。
与前面诸多福建援宁专家不同,孟红岩带着乡村振兴的全新使命,为闽宁镇带来了农业4.0的全新理念。
“脱贫攻坚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乡村振兴开启下一步,我们进入共同富裕阶段,不仅要吃得营养,更要吃得健康、吃得环保、吃得低碳,农业4.0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事果蔬成分研究的孟红岩,为闽宁镇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带来了一把尺。这把尺就是她不远千里带来的糖度仪、照度计、土壤源素测定仪等现代化测量设备。除了这些测量设备,孟红岩带来的科研单位力量,随时为闽宁镇的农作物开启营养成分测定的大门。
林晓红为移民带来了土壤改良技术,赖瑞云为移民带来了扦插繁殖技术……他们从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升产业多元化水平入手,为移民们带来了新技术、新品种。
孟红岩说:“这些新品种在闽宁镇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实是否能真正达到高品质?营养物质是否能够满足人体需求?我用专业所长为他们做鉴定。”孟红岩的首批鉴定对象是园艺村温棚园区的彩色番茄。经过专业测定,园艺村的彩色番茄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花青素、叶酸。
孟红岩告诉记者:“在测定了彩色番茄的营养元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番茄的种植,销售时就可以进行个性化营销,推出高叶酸番茄、高花青素番茄或者是高Vc番茄。”个性化营销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高品质营养需求,这是果蔬营养成分研究的终极目标,也是农业4.0的经典应用。
新技术——科技让农作物“会说话”
农业4.0是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种植管理。
在园艺村的设施温棚里,10多个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新品种长势正旺。冰菜、黄心乌、水果胡萝卜、油麦菜、红叶生菜等新品种,今年有了“进食”的智能设备——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这是孟红岩专门从所里带来的智能灌溉设备。
诺大的温棚里空无一人。村民马雅铃只需通过手机就能控制蔬菜灌溉。“这套设备解放了我的双手和大脑,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这真的要感谢孟教授,她让我们真正成了新农人。”马雅铃兴奋地说,不仅解放了传统的粗放式劳作,还从源头节约了成本。
诚如马雅铃所言,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模拟了“自然降水”的过程,水珠细密均匀,大大降低了水和肥料的投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相比传统灌溉模式,这套智能灌溉设备每亩可节省的人工成本是传统灌溉的65%,可节水40%,省肥45%,水和肥料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孟红岩时不时就来马雅铃的温棚里看看新品种试种情况,探探灌溉设备运行状况。不经意间,她跟着马雅铃学会了不少本地方言。
“这设备美滴很!”热情淳朴的马雅铃向孟红岩连连致谢。“美滴很!”这句方言,也成了孟红岩这个福建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农业4.0在孟红岩和马雅铃的山海深情中,彰显了高度智能,也释放着现代化新农人的自信快乐。
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顺畅运行之时,农业“云”也飘到了这片智慧温棚里。孟红岩手把手教马雅铃通过手机查阅棚里的温度、湿度、土壤温度、PH值,并根据系统指导随时调整灌溉方案。
孟红岩说:“温棚里的湿度、温度、土壤墒情以及节水灌溉数据,通过探头精准上传到云平台,为马雅铃提供着精准灌溉策略。”根据农作物所需开展精准变量灌溉,科技让农作物也“会说话”。
新理念——让黄土地上孕育新奇迹
开展高端鲜食葡萄种植,一直是闽宁镇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愿望。然而,因经费受限,这一规划也一再搁置。
前不久,孟红岩通过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协调争取到了20万元经费支持,开启了闽宁镇高端鲜食葡萄产业项目的试种之旅。这意味着,闽宁镇的葡萄种植瞄准高端市场,开启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探索。
“闽宁镇目前种植的鲜食葡萄品种少、品质不佳。有了这笔项目经费,闽宁镇就可以开展高端鲜食葡萄的试种、筛选、推广。”孟红岩兴奋不已,激动地盘算着每一栋拱棚的规划。阳光玫瑰、夏黑、黑皇、南太湖特早等高端鲜食葡萄将在拱棚里试种。
孟红岩坚信,通过科技的力量,高端果蔬一定能在逆境生存,创造高端品质的奇迹。就像这片干沙滩上的移民一样,他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写下了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奇迹。庞红、马雅铃等新农人身上的韧劲感染着孟红岩,也激励着孟红岩倾尽所有、竭诚付出。沙坡头的黄沙落日,黄沙古渡的花棒旱柳,都在孟红岩心中深深扎根。她被贫瘠土壤中顽强绽放的生命力深深震撼。
孟红岩的积极向上也激励着儿子。两个儿子没有妈妈在身旁,反而成长得特别快。“妈妈在学习、在进步,我也要去学习啦……”励志的妈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他们更加独立也更加勤奋。
孟红岩和孩子们约定,一周只视频一次。“你们有没有想我啊?”孟红岩难掩内心思念。习惯了独立的孩子们反而没有这么多离愁别绪,“妈妈,我们好忙哎……”一句“好忙”,让孟红岩丝丝失落间涌出更多的是欣慰。孩子们以妈妈为榜样,时刻期待着用知识的力量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用专业所长续写山海深情。孟红岩已经爱上了这片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她说:“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闽宁镇给了我很多。”
记者陈玲/文郎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