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厚植绿色底蕴守护天蓝山绿水清高颜值

2023年06月08日  鲍淑玲

河畅水清成为银川生态品质提升的最佳见证。(5月25日)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夏日的贺兰山东麓,翠绿的葡萄园沿山势绵延南北,一眼望不到头。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市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并指出——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3年来,银川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生态修复培育绿色基因

群山青翠欲滴、空气清新怡人……夏日里的贺兰山云雾缭绕山腰缠,层峰累累可摘星,贺兰山挺拔伟岸,恰似一幅多彩的水墨画卷,横亘于天地之间。

贺兰山地跨宁夏、内蒙古两地,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2018年,宁夏正式启动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为此,银川市出台“生态立市”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以前来贺兰山,基本上没有遮阴的地方,非常晒。但是近两年,贺兰山的树木逐渐多了起来,不仅能遮阴了,而且景观也非常漂亮,到处郁郁葱葱,景色宜人,空气也很清新。”游客海彤说。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守好“一河一山”生态屏障,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实施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银川段40处人类活动点位的整治修复,除14处交通、旅游项目保留外,其余种植养殖、农家乐等全部拆除、清理;将贺兰山套门沟地区原有的26家非煤矿山,优化整合为现在的5家,矿山企业实行“恢复性”开采,并按“边开采、边治理”要求,采取硬化道路、建设密闭厂房、防风网、喷淋装置,以及在生活区周边植树、种草、平整、覆盖等措施,逐步推进矿山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市已有1.4万余亩矿坑得到有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态恢复重建、建设用地再利用、农用地再造、特色产业打造等4种修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西夏区、永宁县逐渐通过利用废弃采砂坑治理形成葡萄种植、葡萄酿造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志辉源石酒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张骞葡萄郡等就是吸引社会投资进行生态修复后,让废弃砂石坑转化成为‘紫色聚宝盆’。”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贺兰山,绿草茵茵,山下花海翻腾。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四面八方的游客会驱车几十公里来到贺兰山上登山纳凉;或在贺兰山脚下的公园、农家乐,感受那份宁静和安逸。

河湖长制换来水清岸绿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白鹭成群……夏日的典农河河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沿岸的健身步道上,市民悠闲漫步,河中白鹭嬉戏,时而展翅飞翔,时而低头觅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随着银川市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湿地自然环境明显改善,典农河、阅海湖等湿地成了鸟类集中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来此栖息的鸟类和数量逐年增多。鸟类对银川的依恋,正是缘于银川市对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改善再上新台阶。全市按照亲水、治水、保水、活水思路,统筹地上地下、岸上水中、城市乡村,坚持“五水同治”,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饮用水源替代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人工湿地建设等系统治理措施,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仅去年,我们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摸排各类建筑物1639处,整改完成7处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4处水利部进驻式暗访‘清四乱’问题、黄河滩地10处、林业看护房拆除及‘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自查18处问题,常态化开展河道采砂巡查,累计巡查402人次,巡查距离6200公里,全面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水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实施典农河、四二干沟水生态修复、第二排水沟上段治理、陈家湖水循环设施建设、犀牛湖水生态治理等一批项目,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吹填鸟类栖息浅滩1123亩,打通四二干沟向森林公园水系补水通道,连通凤凰公园与典农河,向黄河流域投放黄河鲤等鱼苗140万尾,向陈家湖、阅海投放草鱼和鲢鱼17吨,完成典农河生态补水820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典农河、陈家湖、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等重点河湖及骨干沟道水环境,黄河干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进Ⅱ类出。

如今,一条条城市河道已经完成蝶变,成为市民家门口赏心悦目的美景,河畅水清也成为银川这座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的最佳见证。

污染防治坚决守卫“银川蓝”

夏日,行走在市区北塔湖畔,碧水蓝天,微波荡漾。在此散步的市民,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银川蓝”已成为银川最耀眼的生态底色,见证着银川近年来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数据证明,截至2022年12月31日,银川市优良天数306天,优良天数比例83.8%。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蓝天更多了,生态“颜值”更靓了,环境“气质”更好了。

这样的城市美景,得益于银川市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各项举措。2022年,银川市全面精准发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在控治煤尘、整治烟尘、严治汽尘、防治扬尘上下功夫,淘汰贺兰县弘通热力有限公司等燃煤锅炉11台,对贺兰县习岗镇等253户实施散煤“双替代”项目;启动实施一批VOCs治理项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交叉执法”专项检查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专项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000余人次,检查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306家;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先后注销淘汰机动车21800辆;积极应对沙尘天气,全面完成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目标,臭氧天数同比减少3天,银川市和瑞包装、天地奔牛已完成蓄热式催化燃烧改造,宁夏石化RTO项目正式投运,赛马水泥、瀛海天琛等水泥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任务超前完成;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扎实推进。

“同时,去年,我市锚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加快西夏热电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宁夏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改扩建、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扎实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快煤电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加快建设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如今,放眼银川,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塞上新画卷正渐次铺展。

记者鲍淑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