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宣布,历时4年多时间,跨越我国10个省区,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对明长城全线超九成人工墙体进行分辨率接近厘米级的连续拍摄,甄别出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并首次构建其“家族图谱”。
而在我们宁夏的河东长城沿线,便有“暗门”的存在,记者带您实地探访。
A 宁夏明长城上的暗门
“长城不仅仅是大家观念中的‘一道墙’。”天津大学研究团队负责人、长城防御体系研究专家张玉坤教授解释说,暗门是一种矮小门洞,是根据地势、军事等需求开设在长城隐蔽段落、朝向关外的“秘密通道”。这些鲜为人知的“秘道”,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6月14日,记者来到宁东镇蒋家窑村段长城附近。夏日时节,烈日炎炎,无人机的镜头里,长城之北,草木稀疏,一望无际,长城之南,溪水潺潺,水草丰茂。一道长城,似乎将这里分成了两个“毫不相关”的世界。
但是,如果你距离长城足够近,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此段长城一处敌台旁边,就有一道暗门,暗门穿透长城墙体,连通着两个“世界”。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鹏也曾到访和拍摄过此段长城,他笑着说,当时看到这处暗门的时候,很惊奇,也很兴奋,没想到长城上还有这样的“暗道机关”。此处暗门敌台西壁与墙体接合部位有隐蔽的穿墙通道,由内向外呈S形,长7.2米、宽1.1米,两侧壁面垂直平整。夯土坚硬,夯层清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仁芳在《宁夏明长城地名命名研究》一文中也提到了此处暗门,他在文章里写道:“暗门是长城墙体上开设的隐秘通道,供守边官兵出边进行侦查、烧荒等活动。”
B 边墙“秘道”连通两侧
站在暗门前,看着这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的狭窄通道,再看看旁边高大的敌台,还有沧桑的长城墙体,心间忽然有一丝温暖生出。就像张玉坤教授所说的那样,长城并不仅仅只是一道墙,在昔日战乱年代,谁能想到固若金汤的长城墙上,会开出这样一道小口子,连通着两侧。
这些鲜为人知的“秘道”,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天津大学研究团队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哲说,有一些宽度与高度仅容一人俯身而过的暗门就是供人们通行之用,不仅设置地点十分隐蔽,而且兵士返回后还需验准暗号方能进入。“暗门这一历史遗存,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长城的开放性。”张玉坤说,暗门更多的是两侧交流的通道,证明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在有秩序地“开放”。如明代官方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此外,部分暗门还用于通商往来。
而在宁夏,清水营段长城边上的互市,就是通商往来的证据。王仁芳在《宁夏明长城地名命名研究》一文中写道:“隆庆议和”后,宁夏长城沿线设置了三处主要的互市点,当时以设置地分别称镇远关、清水营、洛阳川市场。《盐池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关上有楼,高耸雄壮,下设暗门,门外设市场,汉、蒙每月交易三次”。
C “开放”的长城
过了此处暗门继续向东,5公里后就到了清水营古城。资料显示,明代清水营城,不但是总置三边官员军事议事中心,而且逐渐形成一处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暗门内外每逢交易日马嘶驴叫,牛羊成群,此去彼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水营马市场景。
关于明代清水营“马市”,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各民族的交易所需。明代,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均有提高,其马牛驼羊、皮毛等土特产品是明朝政府和内地人民所必需的,而内地的茶、粮食、纺织品、铁器等也为各少数民族所必需,双方都希望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建立密切的商业往来关系。二是明廷实行商屯政策的结果。明朝政府利用食盐专卖权,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交纳上仓,就可以换取“盐引(贩盐许可证)”,是为“开中制度”。
明廷逐步建立起以茶、马为主的贸易体系。清水营是明长城中的一处重要城堡,设有南北通道和暗门,在驻军控制下关启。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在清水营开设“马市”。官府和来此商屯的商人及本地居民着意绿化,绿荫交织,商贸来往频繁,不少盐商也持就近纳粮入仓换取的盐银,前来参与交易。清水营也就成为明代中期西北地区最北面十分重要的商贸场所。
清水营马市一直持续至明末。到了清初,由于横城处于宁盐大道和黄河水路的交会处,又有水运之便,所以逐步取代了清水营马市的商贸活动。
如今在清水营古城东南,直线距离1公里处,还有一处当年互市集中贸易场所遗址,站在此处,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昔日繁荣的贸易景象仿佛浮现眼前,在长城这道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旁,来自长城内外的人们在这里寒暄问候,互通有无。
记者 李振文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