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银川市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办兴洲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和业主需求,与物业公司、开发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将小区空余车位对外开放,实施缴费临时停放,累计开放541个车位。
停车难,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兴洲苑社区的做法,无疑为解决停车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开端。纵观银川市相信还有众多能开发而未被开发的停车位,如果能将这些车位充分开发,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相信停车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缓解。那些尚未面向公众开放的停车位,必然有其未开放的理由,而且即使开放,大家也未必知道,甚至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那么,依靠开放内部停车场缓解停车难的问题,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观点一
停车位挖潜得重构利益分配
周志翔
兴洲苑社区的做法,为解决小区周边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借鉴。这里有个前提在于,小区周边停车泊位尚未得到充足有效使用,这是能够挖潜仍然有资源和条件的关键。停车泊位收益的可操作模式何在,是制约停车泊位使用的关键点。小区地下停车场及周边停车泊位未得到有效使用,在于各方利益出发点未能达成平衡。开发商希望停车泊位的收益最大化,采取地下停车泊位只售不租的做法,希望尽快回收现金。但实际情况在于,地下停车场闲置空放较为常见,车主宁愿停路边也不愿付钱买停车泊位,双方僵持,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在大家不愿购买停车泊位的时候,需要改变这种僵局。售不如租,开发商也可以取得部分现金回流,总比闲置在那里强。
此时的辖区管理部门出面做工作,恰逢其时,显得极有必要。同时针对周边停车资源再行开发利用,才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小区周边的停车泊位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重新规划停车泊位,增加停车泊位的数量和合理分布,以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同时与周边商家或机构合作,实行停车泊位共享,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多方施策的过程,方是有效挖潜的方向所在,兴洲苑社区的做法未必适用所有社区,但其主动尝试的做法却是有益的实践。
观点二
顾虑周全防患未然
刘薇
城市停车泊位开放共享,使用率能提高30%,非常可观。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因为各方利益不好协调难以推广,而一旦决定共享,还得对一些隐患做出提前预判。
《物权法》规定,小区内道路、停车泊位所有权归业主共有,但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车,所以并非都同意共享停车泊位——有车的会想,把我的车位共享给别人,我回来了他的车不走咋办?没车的也会想,小区车位共享出去,意味着小区进出人员更杂,尤其地库连通单元进出口,安全谁来保障?是否需要验证对方身份?如何验证?
同理,企事业单位停车泊位开放共享,也会面临相似问题,只有先解决这些矛盾,才不至于因风险拉高共享成本。要让马儿跑,得喂好。一方面,制定管理细则、增加相应设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用适当合理的收费定价填补设施建设与日常维护成本,同时也能起到一个门槛的作用,把非必要蹭停车泊位的和一些霸道惯了的僵尸车挤出去。这里还有一个服务半径的问题:如果共享车位距离太远,很多人就不愿意去,由此导致旱涝不均。让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利用,开放共享的点位需要达到一个合理数,信息服务亦当有所布局。
观点三
智慧停车缓解停车难
吴戈
停车难的问题,一方面除了客观的停车泊位资源短缺外,还有一点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说白了就是车主不知道哪里有车位,因此也造成了一些停车泊位资源的浪费。即使是那些社区内部停车泊位和企事业单位停车泊位对外开放,由于信息差的存在,车主也很难了解哪里开放了,哪里有停车泊位,这就导致了停车泊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率,也是缓解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手段。提高停车泊位使用率,最好的办法就是破除停车泊位和车主之间的信息差。信息差的存在,让车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空余停车泊位的信息,无法快速找到停车泊位。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譬如上海、唐山等地的先进经验,搭建车位信息平台,用系统化思维解决停车难问题,实现大数据接入,精准“找车位”、无感支付,停车付费“零等待”、错时开放、全城通停、先离场后付费等功能,改善大家出行体验,
从“停车难”逐步向“能停车”“好停车”“快停车”转变。智慧停车的确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城市管理带来便利,若想实现全市层面上的智慧停车,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各方合力而为。那么如何统筹协调城市级智慧停车的构成,也是职能部门需要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