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银川:打通“民心路” 串起幸福城

2023年06月21日  本报

修路不封路 修路不扰民

“过去一修路就全封闭,眼看快到目的地了,只能绕道,乘客也很不耐烦。现在修路有了大变化,施工期间不仅不封路,还会开辟新道路,加上交警现场指挥,一点都不耽误正常行驶。”王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平日里对道路情况十分关注,他说,无论是他身边的司机还是乘客,都对现在人性化修路的做法十分肯定。

过往的市政道路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对市民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为此,银川市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主动作为,通过优化交通疏解方案、规范配套交通设施、加强现场管理和指引等有效措施降低影响,切实满足群众对“修路不封路”的期待。

白天还路于民,全过程交通不断流,在群众“修路不封路”的期待下,银川市用确保道路通畅的一条条“硬杠杠”彰显着银川的修路智慧。

5月29日,正源街与宝湖路口正式实施快速化改造工程。第一时间,金凤区交警二大队执勤交警刘佳伟便来到施工路口疏导交通,随之而设的还有各类组合禁令警告标志、电子可变式线性诱导标志、施工警告灯等设施,项目施工与交通出行布局顺畅、相得益彰,市民在一片井然有序中快速通行。

“正源街与宝湖路口正式实施快速化改造工程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路网建设中,我们及时与交警部门联动,由他们根据道路实际情况、拥堵点、设施设备更新等提出具体细化意见,制定最优的道路管控方案。”银川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科副科长王佳敏说,此外,项目施工过程中,市住建局还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路段规范配套安全设施,采用半幅围挡、分段施工,确保施工全过程交通不断流。

我市全力加大交通疏导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时时跟踪报道项目建设情况,第一时间发布路况信息,形成了事前宣传、事中跟踪、事后报道的道路维修整治机制,最大程度争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上门沟通解释、媒体加密报道、及时化解诉求等措施,提高市民对道路建设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让道路建设工程成为全民参与、广泛支持的“民心工程”。

晚上修路 白天通行

4月9日21时许,新华路中心巷以东的一条主干道上,施工队正维修路面,工程车在前方摊铺沥青,工人在后方做平整。“现在都是晚上修路,而且修得还快,有时候回家遇到的坑,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连标线都重新划好了,效率真高!”市民张凯说。

晚上7点多开工,早上6点多收工,这是银川市政道路工人的上下班时间;错峰作业、通宵“上班”,这是他们让路于民、还路于民的创举。

“我们按照‘一夜修一路’施工要求,就是要做到绝不与民争路。”据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杜灵军介绍,在施工前,对全市主次干道病害进行了全面体检,建立了道路病害台账,根据各主要道路病害分布情况,制定了“维修周计划”。这份“维修周计划”综合考虑了周边学校、单位分布情况及马拉松比赛、中高考期间师生通行等影响,提前做足准备用最短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病害路段的修补任务。白天准备、晚上施工,天亮还路于民,道路维修整治把民生工程变成了妥妥的民心工程。目前累计完成维修约5000处,面积约13万平方米,今年还将继续按照“一夜修一路”要求,对黄河路、长城路、宁安大街等主次干道路破损、塌陷、鼓包等路面进行维修整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城市道路反复“开膛破肚”也是市民时常吐槽的热点话题。在交通疏堵项目开始之前,我市就坚持“开门建项目”,把问需于民作为找准拥堵痛点、靶向发力施策的重要抓手,3.6万市民积极参与社会调查,1800余条意见建议得到有效征集。实施交通疏堵工程以来,我市找准老百姓关注点,积极统筹协调管线迁改工作,采取调阅建设资料、征询管线单位意见、专业设备探测等方式查明管线。同时充分论证方案,按照能入地就入地、能共沟就共沟、能同步就同步的原则,制定了经济科学的迁改方案,形成了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施工不与通车产生矛盾,整个维修工程中,不仅路况得到改善,通行舒适度也大大提高,这样的做法令我们很高兴。”银川未雨绸缪、因地制宜交上了市政道路维修整治的满分答卷,更是得到了群众的点赞。

城市筑梦,交通支撑!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一个个节点修补一新,不经意间,拥堵不畅的城市道路通了,市民出行更加舒心舒适了,银川在交通疏堵工程的助力下,越发具有吸引力,更加闪耀出大气、洋气、秀气、灵气的湖城特色。

本版图片均由 记者 海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