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市场上操作“假招工真卖课”套路的培训机构明显增多,一些机构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用一套套话术引诱他们高价买下所谓的实训课程,有人工作没找到,反而背上了数万元培训贷。时值毕业季,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冲刺阶段,类似“求职变培训”的乱象值得警惕。
其实,“假招工真卖课”的套路由来已久,其中的骗术也不高明,之所以能忽悠到一波波求职者,主要在于其精准拿捏了他们的心理。总结相关报道不难发现,毕业生和长期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是这些培训机构重点瞄准的“韭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求职心态相对缺乏稳定性,很容易被各类话术攻破心理防线。
对毕业生而言,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缺乏经验,对行业的认识相对较少,警惕意识较弱,容易被各种“宣介”所洗脑,轻信所谓的“包就业”承诺,继而稀里糊涂地背上贷款。再加上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一些急于落定工作的毕业生,很可能被“自身技能点不够”“需要岗前培训”等话语PUA,掉入虚假宣传的陷阱。
对长期求职未果的人来说,由于一次次的失败,会产生焦虑、恐慌、挫败等负面情绪。这时,人的理性判断能力可能会直线下降,当有人以培训为幌子、拿待遇可观的岗位为“诱饵”时,便很容易忽悠到求职心切的群体。
需要看到,身陷类似骗局中,不仅会给上当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耽误他们宝贵的求职时间和精力。相关报道显示,不少类似的实训课内容浅显敷衍,对于就业的助力作用并不大。发现被骗后艰难的维权过程,也让不少人身心俱疲。对于长期存在的“招聘变培训”套路,监管部门和平台积极出手,对灰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打击,是比较可行的思路。
而且要看到,不同于纯粹的网络虚假宣传,“假招工真卖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依托实体培训场所,因此很难做到完全隐蔽,而这也是实现精准打击的一个突破口。对此,监管部门应以求职者投诉为线索,及时出手,锁定培训地点,彻底取缔非法的职业培训机构。
屡屡得逞的“求职变培训”骗局也提醒我们:减少求职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人们的警惕意识,仍然很有必要。
总之,求职者不是韭菜,“求职不成反背贷款”的套路,不该再出现了。
据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