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需要工匠,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近日,银川经开区在园区8万多名产业工人和广大技术人才中选树出20位“经开工匠”。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奏响“劳动最光荣”号角,同时全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活力、暖心“四大工程”,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人才汇集的洼地、人才创业的乐园,以匠心精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世界舞台上打响了中国品牌
在银川艾森达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森达”),基板车间流延工段长叶宁正在对产品做精准把控。艾森达的生瓷片因其特殊用途,对质量要求非常苛刻,而流延生瓷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严格对应表面质量和厚度公差至关重要。
如何精准把控?靠的是扎根一线求解,俯下身来研究。经过一遍遍设备调试和流延浆料改进,叶宁让流延产品的厚度公差从之前的30微米降低到十几微米,省去了生瓷基板研磨环节,过去需要做到0.5mm厚度,现在只需要做0.381mm厚度,成本节约了23%。为了保证质量,只要流延浆料到达流延黏度,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几点几时,叶宁都会第一时间到达岗位。为此,她经常凌晨1点起床,在别人还沉浸梦乡时已投入到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也正因如此,同样的生瓷片,叶宁生产出来的合格率比别人高出20%,每片成本能降低15元,一年就节省下了近300万元的成本。日积月累的精进技艺,让她所总结出的流延工作经验成为了公司标准作业化素材,得以广泛学习。除此之外,氮化硅基板是世界级的战略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兼具高导热性、高可靠性的综合性能最好的陶瓷基板材料,因其综合性能高,研发难度大,尤其是即烧型氮化硅基板难度更大,长时间被国外垄断,很多企业和业界专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没有人能真正实现流延量产化。
基于这一难题,叶宁带领团队投身于一线搞研究,仔细探寻问题根源,查找关键研发生产细节,以“死钻牛角尖”的执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找,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突破,着眼配料工艺的研究、流延各段温度的调整、裁切时间和环境温度的精准控制等各个方面,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最终,让艾森达成为了国内首家氮化硅即烧型基板的量产化企业,在世界的舞台上打响了中国品牌。
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匠心打动了客户
工匠,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对于一毕业就走进宁夏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械研究院”)的高级技术专家陈燕斌来说,近20年,他从新人蜕变成一位真正的匠人。1998年,机械研究院承接了第一个单项超百万元的自动化项目——银川市自来水公司变频节能供水项目,陈燕斌主动承担起这项重大任务,成为了项目的主要设计者。为了让项目推进更顺利,他深入一线调查、摸索,翻阅大量资料,在多次设计、推翻、再设计后,让“PLC、触摸屏、变频器、软启动、共用双母线结构”等一系列新器件、新工艺组成的供水自动化系统成功开发并应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也开启了陈燕斌一发不可收拾的科研路。
社会在进步,技术也得跟得上。2012年,由于淬火机床需求的上升,机床技术也从最初的人工上、下料到现在的机械手上、下料,逐步实现了智能化控制。这时,公司决定开发一个新项目:齿轮淬火压床桁架机械手项目。它是一个轨道长20米、手臂每秒行走1米、提升质量超过40千克的“大手”。陈燕斌便再一次投入到电气软硬件的开发设计中。
“机械手本身的逻辑就非常复杂,现场工况多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试,达到最佳状态。”在整个设计、生产、现场调试中,陈燕斌恨不得24小时与机械手待在一起,最终将近乎完美的“作品”交付,他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匠心执着也打动了客户,意外收获了设备加购的订单。
在科研路上收获满满,更加激起了陈燕斌“钻牛角尖”不服输的劲头儿。“2012年初夏,在洛阳轴承特大型车间里,ZCJ-1400轴承淬火压床正在调试,这可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轴承淬火压床。”陈燕斌骄傲地介绍道。高温席卷但意志坚定,他与团队历经一个夏天的奋战,克服了一切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各种困难,让这个从未实践过的特大型新产品问世,他回忆说:“生产出产品的椭圆度达到令人惊讶的6道,填补了中国特大型淬火压床设备的空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让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迸发,让工匠精神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