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有多远?

通过这些信号可以及时发现身边被抑郁困扰的人

2023年07月07日  沈亚婷

新闻报道中,抑郁症这个疾病经常出现,也多次引起大家的关注。什么是抑郁症?哪些人容易被抑郁困扰?如何发现并及时帮助身边抑郁发作的人?记者采访了宁夏宁安医院大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雍生满。

患病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女性高于男性

“我们临床上使用最多的名词叫做抑郁发作。抑郁起初其实是一种抑郁情绪,抑郁情绪组成抑郁症状,一系列抑郁症状组成抑郁综合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评估,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诊断为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雍生满说。抑郁障碍是一种具有高致残、高复发和高自杀风险特征的常见慢性精神疾病,总人群患病率为2.2%~10.4%,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期发病率约为2.8%,到青少年期增加至6%~9%。

雍生满从事精神科临床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35年,他告诉记者,从临床接诊的情况看,抑郁情绪最高发的人群有三大类,一是青少年、学生,有些孩子承受不住考试竞争、升学的压力。二是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承担着家庭重任。三是老年群体,很多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是因为长期遭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引起继发性的抑郁情绪。从性别上看,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自伤宣泄情绪 青少年中常见

在雍生满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些伤痕累累的自伤照片,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与抑郁障碍默默抗争的故事。

“很多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寻求帮助,天气很热,孩子却穿着长袖长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掀开衣袖一看,孩子手臂上密密麻麻全是自我伤害留下的伤口,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心情抑郁,找不到出口‌,用这种自我伤害的方式来缓解压抑的情绪。‌”雍生满说。

有一张照片中的手臂上,有深深浅浅40多条割伤留下的疤痕,胳膊的主人公是一个抑郁的学生。这个孩子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发生争执,她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在学校里,她又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心思敏感的她在遇到学习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时,没有人给她提供帮助和支持。她经常感到沮丧,情绪低落,不知道怎么发泄,便一次次割伤自己的手臂。直到有一天,身上的伤痕被家人无意中发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她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雍生满说,这种行为在医学上称为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更常见,其表示为割伤、抓伤、撞击、敲打和烧伤自己等。这与创伤经历(比如虐待、情感忽视等)、不良亲子关系、不良生活事件、睡眠障碍、问题性互联网使用、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应对等有关。

觉得生活无望 治疗后得以缓解

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也不少见。就在不久前,雍生满接诊了一个52岁的患者,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总是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感。心情抑郁的同时,他的身体还出现了不适感,经常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睡眠质量也很差,浑身都不舒服。他曾向家人朋友释放过求救的信号,但身边的人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劝慰几句,没把他的抑郁障碍当回事。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的虚无感和无望,觉得活得没有意思,便自缢了。

当白绫挂到脖子上、身体吊起来的时候,死亡的恐惧激发了他的求生欲,他突然想明白了,不能轻生,及时自救。这次自缢轻生事件终于让他的家人开始正视他的抑郁障碍,很快陪同他来到宁夏宁安医院就诊咨询,经过科学的检查、评估,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需要住院接受治疗。

雍生满带领医疗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找准病因,综合使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多种诊疗手段,很快他的抑郁障碍得到缓解,情绪显著改善,再也没有轻生的想法,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抑郁具有自限性 及时察觉干预可以治好

“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及时察觉、及时干预,是完全可以治好的。”雍生满说。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有一个过程,绝大多数遭遇抑郁问题的人都是轻度或中度抑郁,而抑郁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疏导,一段时间后自己战胜抑郁情绪。

雍生满说,‌‌有些人对自己的抑郁情绪是感觉不到的,或者感觉到了不对劲,但不知道这是抑郁,‌只是在某一段时间里,感觉自己怎么活得这么累,怎么日子过得没意义。他们不会用极端的手段去‌‌自我伤害,一般情况下,6至18个月内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自我调整好起来。但是如果发展到中重度抑郁,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会产生自杀的想法,甚至会付诸实施。

通过这些信号 发现身边被抑郁困扰的人

那么如何发现身边的人被抑郁所困扰并及时提供帮助呢?

雍生满说,通常来说,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疲劳是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征。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涵盖了各种体征和症状、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疾病轨迹。如果你发现家人朋友性情发生了明显改变,比如,原本爱说爱笑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开始拒绝社交,对原本喜欢做的事开始失去兴趣,睡眠不规律,或者经常无缘无故唉声叹气,症状超过半个月,就要引起重视,可以和对方聊聊天,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寻求帮助。

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