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都觉得自己朋友圈的无效社交太多,不少人都会选择设置消息免打扰和朋友圈可见天数,希望为自己的社交减负,图得一时清净。这只能算是一种妥协的做法,能图得一时的清净,因为不少人拿起手机后,还是会看到聊天框上那些未读的小红点。真正想要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就需要勇敢地和那些无效社交说再见,划定不同社交界限,设定社交边界感,从而破除无效社交的牢笼。
或许这样多少会显得有些功利,但在生活节奏紧凑的当下,每一刻的时间都十分宝贵,而且社交这种行为本身也需要大家投入很多精力,过多社交有可能会让我们精疲力竭。尤其是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本只有线下的社交,又加上了线上的社交,在两方面都需要维护个人的“人设”,这就让社交这件事,变得更耗费精力和时间。
当然,和无效社交说再见也是需要前提的。需要我们能清楚分辨什么是无效,毕竟,社交场景是多元动态的,而无效的定义是模糊的。正如调查受访者杨同学所言刚开始融入新环境时会有很多无效社交,说明无效社交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社交,这样看无效社交有时也不完全无效。其实,社交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就是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价值输出。因此,在社交中,还是要以我们自己能接受的社交量度,设立好自己的社交边界,和那些无效社交说再见,并相信认真生活的人是不会与世界脱节的。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