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共享单车从出现之初就如“硬币的两面”,既有助于增加出行选择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带来了治理方面的难题与挑战,因此在共享单车的规范治理上千万不能松劲。
共享单车进驻银川后,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便利性,在满足市民基本出行、服务公交接驳、便捷群众通勤等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短板,有效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车辆乱停乱放、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竞争无序、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用户信息安全存风险等,特别早期运营企业投放车辆规模一度呈爆发式增长,对道路承载能力、市容整洁程度以及交通秩序安全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该说,通过近几年的规范管理、准入限制、淘汰清理等举措,早期的“野蛮生长”“盲目投放”“无序停放”“粗放管理”等乱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如何保持共享单车规范有序仍是我们所需要面临的城市治理难题,有什么样的路径能够聚合职能部门、运营企业和广大市民来共管共治,从而让共享单车的核心回归便利与文明相互融合的初心上来呢?
当前,共享单车的治理难点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重投放、轻管理;重骑行、轻爱护;查处易、根治难。首先是运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彻底,其次是部分市民缺乏文明骑行、规范停放意识,最后是职能部门前端准入有门槛、中端管理缺制度、末端治理忙不迭。因此,只有联合多方共同参与、共管共治,持续而不松劲,才能有效找到解决城市痛点和方便市民出行的平衡点。在前端,要抓源头、控总量、对投放数量进行审核,要给运营企业立规矩、设杠杠,严格考核管理,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实施降低市场投放量或停牌等处理措施,引导督促企业注重运营规范和日常管理。此外,要建立处置响应机制,并且公布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等,从而提升问题处置效率。在中端,则要升级技术加持,通过实时监测等技术手段助力运维调度和规范停车。在末端,则要联合街区管理,摸清停车点位的承载能力,结合慢行交通系统实际来合理规划布局。
目前,一些城市在优化共享单车停放管理中开始应用智能停放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对共享单车停车情况进行线上监管,对车辆调度管理需求进行监控,提升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和问题处置效率,这些都是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借鉴的经验。应该说,技术对于运营企业来说并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与职能部门紧密合作,人性化管理,规范化引导,是能够在市民需求与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完美契合点的。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