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银川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银川首批61名农业从业者获得高素质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他们当中,有的从事花卉种植,有的从事肉牛养殖,有的从事果蔬种植,而无一例外,都是各自领域当中的“田秀才”“土专家”,是百姓口中的“领头雁”,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田秀才”带动产业提档升级
7月18日,走进银川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的鲜花生产车间,入目之处绿意盎然,正值生长期的各类盆栽鲜花整齐排列在陈列架上,工人们站在各式各样的机械设备和传送带前,完成上盆、扦插、剪穗、摘心、分级、套袋等各项工作,整个生产流水线达到了智能化、标准化水平。
企业有关负责人刘新伟正在车间各处巡查,工作中的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笑着说:“我从事农业十余年,要说搞种植我很拿手,但这次能评上农民高级农艺师,我感到挺惊讶的,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银川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现代智能温室培育、种植和销售花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市花卉产业的龙头企业,从2018年建成运营以来,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模式研发,不断尝试花卉新品类的引进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在促进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其他农业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5年来累计生产销售高品质迷你玫瑰盆花1800多万盆,销售额近1.2亿元,先后培养了上百名现代温室生产体系方面的产业技术工人和智能温室生产技术及管理人员。而刘新伟作为企业的领头人,也一直将有益经验向本地区企业和农户进行示范推广,通过展示现代设施园艺的高效生产模式、盆栽花卉的工厂化生产技术、现代智能温室的智能化运营模式,引导花卉企业和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全市花卉产业的良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市开展高素质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为乡村人才振兴打开了“一扇窗”。刘新伟信心满满地说:“评上农民高级农艺师后,我们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将持续带动周边企业和种植户走向现代化、标准化种植,不断提升种植效率,发展先进的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的种植模式。”
“土专家”引领农户增收致富
7月18日上午,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肉牛养殖户马金国如约来到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向合作社负责人马秀明咨询了解饲养、配种、防疫等方面的技术信息。
“这些年跟着马秀明养牛,赚了不少。”马金国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他采用粗放的方式养牛,每头牛能获得2000元至3000元的利润,如今通过科学的养殖方式,每头牛平均增重80公斤至100公斤,养牛利润实现了翻番。马秀明告诉记者,自从建起合作社后,他一方面通过养殖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每年参加区市县各级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西干村约有80%的村民从事牛羊养殖产业,为了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马秀明吸引村民们加入合作社,按照订单农业的形式与社员签订收购合同,并由合作社集中提供饲养、配种、防疫等技术指导服务。此外,合作社先后承担了区市各级农业部门的产业扶贫引领及带动示范项目,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的发展利益共同体,多年来已陆续带动200户村民附着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致富。
1992年,马秀明从固原市泾源县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从一名一穷二白的移民逐渐转变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也成为了村民眼中的致富带头人。评上农民高级农艺师后,马秀明感慨道:“养牛是一门技术,要讲科学讲方法,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同时带动社员们在养牛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完善评审机制 培育乡村人才
从2022年开始,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人社局,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组织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且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骨干人员开展了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
据了解,高素质农民职称分为初、中、副高三个级别,专业涉及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类)种植、动物(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特色农业产业等领域。
经过一年时间的申请、审核、评选,来自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的赵建文、宁夏金三元科技有限公司的祁军、宁夏小任果蔬现代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的林海鹏等61名高素质农民通过评审,其中农民助理农艺师18名、农民农艺师28名、农民高级农艺师15名,分别获得2000元、3000元、6000元奖补。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这61名获得职称的高素质农民可优先纳入区域人才选拔、基层干部培养计划,优先承担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及推广任务,优先参加乡村振兴类继续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优惠政策。同时也要承担起带头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多方面任务。
“我们将培育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长效化常态化,进一步完善申报条件、优化评审程序,打造和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产业发展、示范引领的带动能力。”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方面培养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另一方面鼓励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贡献才智,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聚合力。
记者 梁小雨 文/图 实习生 李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