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最近被频繁关注,也难怪,吃饭永远是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以社区食堂为代表,社会上各单位的公共食堂能否尽可能对外开放,扩大使用效率,是值得探索的话题。
中午去哪里吃饭?这成为不少上班族每天苦恼的事,单位有食堂还好,没有的话多数只能外出就餐,长此以往,时间、金钱成本都是不小的开支。找到固定且实惠的吃饭地方,是上班族期待的事情。因此,探索公共食堂共享开放是有巨大的需求在里面的。
自有食堂一般仅供单位内部使用,这成为大众默认的共识。然而有专家认为,机关食堂、社区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和小区物业食堂等等都属于公共资源,将其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向周围的市民开放共享,是有基础且有意义的。
封闭在院墙内的食堂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食堂的利用效率,盘活闲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充分体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早在2009年11月,民政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周边群众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当然,开放共享的前提是保证原有服务对象正常就餐不受影响。不同服务能力的公共食堂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度的开放共享方案,不能简单地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将民生服务当成噱头,提供超出自身能力的服务。否则不仅会影响原有服务对象的就餐体验,还有可能增加自身负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很多社区食堂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其范围并不局限在本社区内,社会人员也可以前来就餐。这样的做法最大化地发挥了食堂效率,吸引更多人在此就餐,也确保了经营的良性循环。而想要更多公共食堂对外开放共享,并非不可实现,就得看食堂经营方的主观意愿是否强烈了。从长远来看,包括政府机关食堂在内的公共食堂对外开放共享,也有利于破除特权思维,提升政府形象,而这不正是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吗?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