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997年开荒治沙,建起3万亩葡萄园

2023年07月24日  李尚

昔日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葡萄种植基地。

今天的保乐力加(宁夏)葡萄酒酿造有限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宁夏葡萄酒产业也在这一时期迈出更大的步伐。1997年,贺兰山葡萄酿酒公司成立,开荒治沙,建起了在当时的宁夏规模屈指可数的葡萄园,并在发展过程中为宁夏葡萄酒产业作出贡献。

治沙开荒种葡萄

1994年,全国第四次葡萄科学讨论会在银川举办,国内知名葡萄酒专家提出,宁夏是中国发展优质葡萄酒一个很好的基地。与此同时,在银川一文艺单位工作35年的唐立玲退休,在距离银川40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承包了几千亩沙荒地,开始种葡萄。

1995年,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广夏”)的陈川,带领企业员工在银川永宁县一个叫“征沙渠”的地方开始治沙,并移栽中药材。

1996年,唐立玲遇到资金问题,找到陈川,商讨合作开发葡萄园的事。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银广夏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1997年秋天,推土机开进了贺兰山东麓玉泉营地区的荒滩。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唐立玲已经年过花甲,但依旧神采奕奕,她盼着这片土地能够成就自己心里的紫色梦想。开荒的过程总是艰辛的,那时的她就住在荒滩上搭建的临时指挥部,从秋到春,半年多的时间,她看着1万多亩荒原变成条田。

酿酒葡萄规模化种植

“最开始治理了12000亩地,这里面包括林场、沟渠,最后政府给划拨了8000亩葡萄种植基地。”如今的宁夏鼎昌酒庄总经理陈雄,当时是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他记得那时治沙、种植的过程如同“大军团作战”,如火如荼。第一基地还未完全建成,第二基地已经开发,接着是第三基地,两三年的时间就开发了将近2万亩的葡萄园。“当时的速度真是快,这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三大葡萄酒基地全面建成,总面积共3.2万亩,这个规模在当时的宁夏首屈一指。”

如今在关于银广夏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资料中,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宁夏最早在贺兰山东麓发展酿酒葡萄规模化种植与加工的企业之一。”不仅如此,公司从意大利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的成套酿造设备和生产工艺,建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育苗温棚50个;酿造厂内容量为30~70吨的发酵罐、贮存罐共400多个。这些设施全部按法国波尔多酒商行会提供的图纸制造。

摸索中前行

3万多亩的葡萄园实行有效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时候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几乎都是摸索着去解决,没有参照。”陈雄说,这么大规模的葡萄园需要不少工人,当时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属于宁夏农垦,都是自己的职工,银广夏没有这样的优势。而且之前“大军团作战”虽然快,但很多活干得不够精细。针对种种问题,1998年,公司派他和其他几名技术人员去河北等地考察学习,“河北昌黎那边的葡萄酒种植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我们就学习这种模式,鼓励农户种葡萄,一户包十几二十亩地,产量多了还有奖励。后来贺兰山东麓建起的葡萄酒庄也多采用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仅如此,当年的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立了实验中心,在第三基地引进培育了19个品种,几乎囊括了如黑比诺、赤霞珠、霞多丽等世界上适宜酿酒的优秀葡萄品种。

遗憾的是,后来银广夏经过一系列破产重组,对其葡萄酒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如今,那片荒滩上建起的几万亩葡萄园里,都是20多年树龄的老藤,它们召唤着敢于向荒滩挺进的后来者。陈雄说,原本的3个葡萄种植基地,有2个被宁东铁路接手,另外一个基地被保乐力加收购。

更新理念,革新技术

保乐力加于2012年全资收购银广夏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下属的贺兰山酒厂,但其实早在2003年,保乐力加就组建了一个国际葡萄酒专家团到中国各地考察,并在2006年选中了贺兰山酒厂,双方联手运营“贺兰山”葡萄酒品牌。

“那几年频繁有国外酿酒专家过来交流,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更带来理念上的变化。”宁夏第一位独立酿酒师周淑珍于2003年~2014年在该厂工作。她说,过去厂里还是以传统的方式酿造葡萄酒,种植时大水大肥,到了采摘期就一股脑儿都采摘下来酿造,之后再逐罐品尝,给葡萄酒定级。经过交流学习,这一切都变了。种植葡萄要控水控肥,这样产出的葡萄果粒小,果穗松散,葡萄酒所需的酚类物质多,颜色也比较浓。且用的都是有机肥,农残也必须符合国际标准。酿造前更是要对原料进行分级管理。

“国外专家来了之后,采收工作整个都不一样了。采收期快到了,酿酒师就要去地里挨个片区尝,制定采收计划,一定是在葡萄生长到最适合的时机再摘。”陈雄说,那时才明白,葡萄酒是“七分原料,三分工艺。”

周淑珍也说,那时候才明白“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影响了后来的很多酒庄,成为日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阶梯。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