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者”。
小篆中的“暑”。
楷书“暑”。
大暑到来,盛夏的乐章已经奏响,万物盎然汇成一曲交响乐。夏木、荷花、蝉鸣和冰饮、空调、西瓜,都是夏季印象,细细体会,感受季节之美,过好夏日的每一天。
大暑说“暑”
大暑在三伏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炎热给大地带来变化,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对夏季、对暑热的印象。说起这印象,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但我们的汉字高度凝练了多种意思,单从一个字就能窥见那些变化。
我们都知道,“暑”意味着热,然而,由热组成的词有很多,火热、炙热、闷热,具体应该是哪一种热呢?为什么古人表达热不直接用“热”或者“炎”等字呢?
“这些问题具体还要看‘暑’字本身,‘暑’是会意字,上下结构,由‘日’和‘者’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暑’的解释说‘暑,热也。从日,者声’。”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张鑫华是古汉字爱好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多年。他说目前学界尚未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发现“暑”字。仅从小篆和稍早一些的战国楚文字中的“暑”来看,上面是“日”,表示太阳当头,炙烤大地,这很好理解,而下面的“者”解决了“暑”发音的问题。同时,单一个“者”字,也是颇有玄机。
“‘者’字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或者与其他字搭配,可以指人、事、物,也表示‘这’。其实这个字相当古老,在造字之初是有实质意义的,但其原始意义目前还没定论。”张鑫华说,有人认为“者”有燃烧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者”和“煮”有关,从甲骨文“者”写法来看,像是木材燃烧状,也好似先民围着火堆煮食。张鑫华更认同后者。
水煮一般的天气
东汉刘熙《释名》中说“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若是将“者”字看作原始的“煮”字,它在逐渐失去本意后,人们在下面加了四个点,像一把火一样烧着,便有了“煮”的功能。同时上面再加一个“日”,太阳当头,热的感觉几乎扑面而来。
一个“者”字,将“暑”与“煮”联系起来,而其中的关系不光是字形上的,在人们的感受中,暑期正是如同水煮一样。民间谚语称“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人们日常将暑期称为“桑拿天”,国内武汉等城市被称为“桑拿城市”……一些说法都可以感受到,暑的感受就是让人犹如水煮一般。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
从气候上来看,中国季风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天气候受西伯利亚的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到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空气中带有水汽,比较湿润,所以夏天会闷热。此外,夏季炎热,地面水蒸发快,变成水蒸气,使空气湿度增加,也会让人感觉空气湿润黏腻,像水煮一样。而宁夏处于我国季风区的西缘,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短,降水偏少,7月最热。虽然日头高照,但空气相较于深处季风区的城市,还算干爽。
炎热的馈赠
《诗·小雅·四月》中说:“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现在就是农历六月,这也是夏季最后一个月。此时阳火之气正盛,让大地上生长的万物不断走向成熟。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院长张万静介绍,宁夏中南部地区有“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这句话体现了夏日晴热天气对于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充足的阳光,以及高温下的蒸腾作用,促进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能量,对五谷成熟结籽有利。
酷热还影响着人的脾胃,可就算食欲不振也得补一补营养。“夏天作物成熟比较快,小暑过后就开始收稻谷,趁着三伏天天气热,要把粮食晒干,方便保存。”张万静说,这个时节讲究“食新”,刚收割的稻谷脱壳碾成米,做出来的饭要祭祀五谷大神,表示对祖先以及天地的感激。古人讲:“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虽说人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粮食,但不同时节吃的滋味和感受还是不一样的。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