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追思怀远,喜欢传承,所以传统节日比较多,每个节日都各有特色,但有一样是统一的,那就是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美食。几千年来,各种人间烟火味让节日传承的味道愈加醇厚。
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农村,一年能吃到油饼子卷糕的时节,只有端午节。当第一缕沙枣花香从八步沙弥漫到广袤的古浪大地的时候,小孩子们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端午节的日子了,那时候心里没有汨罗江,也顾不了屈原,满心满脑就是油饼子卷糕的味道。
终于啊,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到了。一大清早,不等大人叫醒,我和哥哥便从炕上一跃而起,跟着父亲去村南河边折柳,父亲折好柳,我和哥哥扛在肩上,再到村北的沙枣树下折沙枣花。沙枣花的香味浓郁悠远,略微有一点沙甜,比现在任何香水的味道都好闻。
从进院门开始,每一道门,都要左侧插杨柳,右侧插沙枣花,包括羊圈、草房、煤房都要插到。绿盈盈的杨柳和银绿色的沙枣吊挂在门框边,被父亲清扫得干干净净的矮小的院落里立刻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感。
这时候,母亲正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在准备端午节美食:油饼子卷糕。
黑漆漆的厨房里,灶台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母亲满脸闪着油光,烟柱从厨房的天窗里往房顶外涌。案板上放的盆子里已经准备好了面粉,母亲边用筷子搅拌,边将滚烫的开水浇下去,开水充分渗透到面粉的每一个细胞,香甜味儿被充分激发出来。
将搅拌好的面团搁置一旁冷却,母亲便开始做糕。小时候糯米是个十分精贵的东西,极少数人家才有。母亲在宁夏大米中加入几粒红枣、一把白糖,加入适量水放入蒸锅。蒸熟,蒸到黏稠。蒸糕的间隙,母亲乘机炸好了金黄色的油饼。再将蒸好的香甜粉糯的糕铺在炸好的油饼上,然后把油饼对折,油饼子卷糕就做成了。
我和哥哥早已迫不及待地立在锅灶旁。
晨光从厨房天窗里斜射下来,厨房里亮堂堂的,母亲额头的汗滴亮晶晶的。
盘中,金黄清亮的油饼卷糕香气四溢。母亲看着我们吃,满脸笑容。
□贾红梅 (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