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停车收费“反向抹零”真的无解?

2023年07月25日  刘薇

近日,郑州一卢姓市民称被停车场收了25元“高价”停车费。令其不满的是,停车时间不足61分钟,就按2小时计算的计费标准算不得合理。

超时1分钟算两个计时单位来计费,在很多城市停车场,这种方法并不少见。且经过备案后,管理部门不能再过多干涉。郑州当地回应此事也称那就是市场调节价,合规合法。合规合法就一定合理吗?未必。计时单位本身就有容差性,类似于四舍五入后抹零,计时单位越长,可能出现的误差越大,被收费方以“规则”主导反向抹零的情况亦多,对消费者不利。讨论中,有网友提出,现实中经常会遇到出停车场时拥堵,排队等待那短短几分钟很可能就过了计时节点,不得不多缴1小时停车费。这种情况并非车主想多停,也要被迫买单?

以误差算计消费者,明显违反消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近年屡屡引发热议的停车场收费事件,其中都有个标准问题,虽然有停车场调整缩小计时单位到30分钟甚至15分钟,但算法细则有很大不同,例如以30分钟为计时单位,超时按1小时收费,不足则减半;有的地方以15分钟为单位,设置免费停车时间,超出后按分钟收费。而同样是15分钟,此前备受关注的南宁城区道路停车,前15分钟免费,停够15分钟后,不同区域不同道路级别又有不同的“下一时段”计费方式,按分钟、按小时算的都有。

社会资本全额投资建设的停车场,服务收费标准由经营者依法自主制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则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统筹考虑建设运营成本、市场需求、经营期限、用户承受能力、政府财力投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因素协议确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为完善城市功能、便利群众生活营造良好环境”,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停车收费标准被做足了花样文章,哪怕事后被动纠偏,也留下了足够的伸缩性,没什么约束力。

长此以往,伤害的将是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3部门日前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其中,针对持续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措施提到“鼓励各地有效扩大停车位供给,合理制定停车收费政策”。合理制定停车收费政策,最重要的还是标准,包括收费规则、计费算法等,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普适权益和停车场合理收益。说白了,发展的核心终究在“人”,群众满意了、开心了,城市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活力。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