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举行了研究谋划全市房地产工作的专题会议,其中“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的提法颇为引人关注。事实上,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这种对业主颇为不利的搭售方式,尝试用套内面积计价的呼声近些年一直都有,而且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众多购房者的合理诉求,不妨看一看合肥此番探索的效果将会如何。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了重大信号,其中对房地产市场作了新论断: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月31日发布的“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在稳定大宗消费领域也提到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不可否认,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供不应求走向供过于求,如何让这一支柱产业逐渐回暖,通过政策手段回应大众关切,从而提振市场预期,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大众普遍关注的能否按时交房、能否取消公摊面积等热点难点大胆拿出对策,在消费者最核心的需求上做文章、出方案,才是提振消费信心的“撒手锏”。
“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而业主毫无申辩权利。”公摊面积引发广泛热议还是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政协副主席洪洋建议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随后,《法制日报》一篇“110平方米房子公摊面积46%”的报道更是让“公摊刺客”的说法登上了热搜,“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再度响起。说实在的,诸如“取消公摊面积有没有必要、是否可以取消、是否具备可行性、取消对谁影响最大……”等一些问题现阶段仍存在较多争论,特别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公摊面积很多时候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的,因此对于大众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些不满和担忧,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作出积极回应。比如,管理部门对公摊面积的计算、范围、规划设计等予以引导、监管,确保公摊面积规范透明,避免出现开发商有意做大公摊,降低开发成本的行为;严管明显超出常规的高公摊行为,防范房企营销人员各类虚假的、误导的、含糊的或有歧义的营销,导致购房者放松警惕和打消疑虑,最终在购房中面临各类陷阱。
当然,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合肥此次会在“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上作出什么样的探索,调控政策能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公摊面积是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取消,还是又包含在最终的房价中,结果公摊面积没有取消房价还涨了……其实从笔者日常和同事的讨论中也能够听到相关的疑问与焦虑,知道这类政策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大家还是普遍希望公摊面积能够取消,希望职能部门能够去积极探索方法和细化政策,毕竟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民生领域的探索是值得去勇敢尝试的。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