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亮程先生的《一个人的村庄》,不仅仅是在读村庄,也是在读我们的生活,读我们的自然,读我们的时间,读我们的生命。
从书名“一个人的村庄”来看,或许以为作者是在描述传统的乡土人情。其实不然,刘亮程先生作品中都是一些非常弱小的生命和日常事物;比如阳光、草木、河流、蚂蚁、鸟雀等,他关注着它们的生命,关注着它们的生活气息,他把自然与人的关系,在乡村哲学的体系里表现得十分真诚;用他接近原生态的近乎飘渺的写作风格,还原了他对大自然的思考和领悟。
刘亮程先生虽自认为是一位乡土作家,但是他笔下的作品,却没有一丝的“土味”,他的文字朴素、空灵,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活性极强。在他的笔下,花花草草,山水河流都具有了生命,具有了人的气息。
据说,出版时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刘亮程先生也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现在,就连刘亮程先生也调侃说,如今再去看那些修订本儿,自己的书多年不看,也会有一种陌生感,像是另一个我写的。
后来,刘亮程先生在《一个人的村庄》写道:“在我二三十岁最寂寞的时光里,我糊里糊涂写出了一部好书。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生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华丽的语言外衣,他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和浓厚的乡村点滴,描绘了这部散文作品。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朴素的文字里面,会感到一种特有的韵味儿,在内心里面缓缓流动,像诗一样绵长。在文中,我们的主角刘二是一个闲散人员,他既是村民,也是一个游离于村庄之外的旁观者。从他的视角来看,村庄里的一草一木都具有生命,他关注着村里人的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他们种自己的一块地,收自己的庄稼,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小日子里,和猫猫狗狗一起存在,一起欢乐;在这里,似乎一切都能够停下来,我们熟悉的阳光,草木,空气,一切都是在早晨醒来,在晚上睡去,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生长在时间的某个角落。
刘亮程的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他真的做到了:把所有的劳忙放下,写一朵云的事,一棵草的事,一只蚂蚁的事,写一件关于村庄的事。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的百年孤独,是大地上的睡着和醒来,是值得栖息的理想深处啊。
□林钊勤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