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文气十足”的治平路

2023年08月07日  刘旭卓

治平路。

治平路路牌。

治平路位于兴庆区西南部,西端起始于民族南街,沿着宁夏医科大学双怡校区南侧向东延伸,东端至大新渠(东端目前为断头路,正在建设中),全长3.5公里。目前,治平路东段打通工程正在有序建设,建设完成后,将连接起友爱街。这条路的故事,我们先从它的名字说起。

治平路的得名

第一眼看到“治平路”三个字,或者到了治平路,很多市民依然不明白这三个字是何寓意,但如果你点开地图,纵览兴庆区西南部这一片区,看到银川一中、宁夏大学双怡校区、银川一中光华校区,还有敬德街、修业路、文苑巷、书苑巷这些名字时,或许就会有所感悟。此处是一个“文气十足”的地方,治平路中的“治平”二字,同样文气十足。

“当时这一片区道路命名之时,因为有银川一中、宁夏医科大学双怡校区等学校,便取了一些比较文气的名字,治平路也是其中之一。”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当时参与治平路的命名,他介绍说,2002年,银川一中搬迁至此,之后一两年的时间,周围街巷逐渐建成并命名,其中许多街巷,都是围绕银川一中命名的,治平路中的“治平”二字,便取自儒家经典之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昔日属光华门村地域

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红花乡地名图”,对比今天的治平路,能看到当时此地根本就没有路,地图上也没有太多标识,只有“孙家庄”“张元家庄”“谢家寨”等几个村子的名称。

昔日光华门村村民张强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是胜利大队的,后来改成光华门大队,之后又变成光华门村。”他的这些回忆。在1988版的《银川市地名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光华门村,在红花乡西南部。原为胜利大队,1981年改名光华门大队。1983年改现制。因辖域北近旧城池(今银川市城区)光化门而得名。辖阎家庄、下李庄、凌家庄、潘家庄、沙家庄、孙家庄、上李庄、张元家庄8个自然村。共554户,2248人。耕地1909亩。村民委员会驻阎家庄。”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银川市区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治平路所在区域,基本在光华门村的地域范围内。

而说到光华门,也有一段故事。光华门原名“光化门”,旧址位于利民街与南薰路交会处,为老银川的一座城门,俗称小南门,清朝以后改为光化门,民国时期,又将“光化门”改为“光华门”,取振兴、光耀中华之意。光华门村因其辖域北近此门而得名。

城市建设中慢慢形成

上世纪80年代的老地图上,治平路所在的区域少有建筑。据原光华门村的老人介绍,昔日这里多为农田,南边还有一大片林场。治平路以及附近的林华巷、天盛巷等城市街巷,均为城市建设中慢慢形成的,他们亲眼见证了一条条道路从无到有。

“过去这一片基本都是农田,也有一些湖泊。”说起昔日的生活,张强民觉得虽然过去不富裕,但光华门村还算是很不错的,一方面接近城区,干什么事都比较方便,比如进城卖菜,或者去闲逛;另一方面,村子西边就是唐徕渠,灌溉很方便,因此收成也不错,不像在渠梢的村子,灌溉用水比较缺少。张强民说,过去他们村就有一条冰窖渠,直接连通着唐徕渠,灌溉十分便利。关于治平路的具体位置,他也有点说不清,但有一点他很肯定:“这条路通过的地方,当时基本都是农田”。

其实关于此处多农田的说法,地图上一条笔直的“冰窖渠”就能证明。在上世纪80年代红花乡的地名图上,此处标记了一条笔直的渠——冰窖渠。在没有过多建筑和村子标识的区域内,“冰窖渠”三个字异常醒目,从唐徕渠取水,渠梢连通着第二排水沟,对比今昔地图,这条渠长度达到1公里。

不断舒展的城市“筋骨”

治平路的最西端相接于不久前建成通车的凤来桥,目前正在实施的,是东端断头路打通工程。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治平路(现状路—丽景街)道路工程,是我市今年交通疏堵“6+N工程”第二批建设项目之一,于7月初开工建设。银川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李文鑫介绍说,本项目道路全长160米,规划红线宽40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路灯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等。丽景街路口铺设完沥青后,项目将对剩余的治平路道路进行建设,计划8月底完工,该道路建设完成后,向东延伸至友爱街,向西连接金凤五路,将缓解宝湖路与六盘山路的交通压力。

看看新旧地图,再看看打通路的效果图,你会觉得,这条路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一步步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不断舒展着“筋骨”,银川人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走。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