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晓宁的主持下,李思遥与媒体展开对话。
李思遥的即兴表演。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一起登台致谢。
若是一场媒体见面会在有音乐、灯光萦绕的剧场里举办,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8月3日,由银川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与“文艺两新”面对面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一季第1期在“遥剧场”拉开序幕。李思遥作为戏剧艺术领域的代表,以新技术、新理念更直观地向媒体及观众展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并讲述了戏剧舞台的动人故事和逐梦心声。
不一样的媒体见面会
在遥剧场里,灯光暗下来,一场关于戏剧、梦想和城市文化的对话正在展开。这次对话的开头是没有语言的,伴随音乐响起,李思遥开始了一段即兴表演,他用精炼的结构、意象性的道具和富有感染力的演绎,讲述了自己梦想道路上的故事。当即兴表演结束,一束光打在李思遥身上,观众早已感受到他对戏剧艺术的热情。
接下来,对话开始。现场大部分媒体和观众对李思遥以及他的遥剧场已经比较熟悉了,所有提问和回答更多是探讨和思考,通过这位戏剧艺术从业者,试图看到城市文化正在形成怎样的新图景。
传统的媒体见面会,无论发布者和传播者,都力求用语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此次媒体见面会,突破单项输出模式,创新结合“文艺两新”代表的文艺领域、创作特色、创意风格,以沉浸式交互访谈连接起媒体与文艺工作者的深入互动、情感交流。
共同创作、一起逐梦
银川不同于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核心城市,“戏剧”两个字对这座城市来说,仍是小众。作为一名体制外的文艺工作者,追求戏剧梦想无疑是孤独的。事实上,多年来,李思遥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很长时间做着亏本演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从遥剧场创始人、戏剧导演及演员、戏剧教育工作者,到短视频创作达人、咖啡馆老板、串串店店长,在那些跨领域的标签中,可以想象这名文艺工作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不易。
一个淋过雨的追梦人,李思遥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然而在这次媒体见面会上,他在这个话题上突然“刹车”,表示不想“诉苦”,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基于热爱”,并且值得。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需要更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去参与构建。显然,李思遥深谙这个事实,因此他不愿过度渲染过程的不易,希望用实践告诉更多人,这条路是可行的。他想通过遥剧场,尽可能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艺术空间,带动更多本地青年创作者和戏剧爱好者共同演出、共同创作、共同造梦。
“文艺两新”的力量
“文艺两新”即“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前者主要是指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形式、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和服务的组织;后者主要是指以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自由美术工作者等为代表的从事自由职业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新文艺组织中的从业人员。
“在银川,像李思遥这样的‘文艺两新’代表还有很多。他们当中既有传统手工技艺碰撞新兴视频媒体,也有舞台专业表演融合影像生活记录,更有相声语言说学逗唱、网络文学天马行空。”银川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代晓宁说,此次与“文艺两新”面对面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一季共计6期,接下来将以每月一期的频次与媒体、观众见面。希望通过与“文艺两新”代表面对面的交流,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艺术家就扎根在生活里,成为这座城市内在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鼓励他们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把银川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广、走得更远。
记者手记
在与“文艺两新”面对面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一季第1期现场,我有幸参与了李思遥的即兴演出。当时他突然从舞台上走到观众席,伸出手邀请我参与互动,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跟随他来到舞台中间,逐渐适应了舞台的灯光,并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作为记者,原本要以观者的角度去了解采访对象,却在这次意外的互动中成为了戏中人。其实细想一下,媒体何尝不是银川文艺园地里的“戏中人”呢?
当表演接近一半时,李思遥将身上的雨衣披在我身上,后来他说,雨衣上写满了多年来和自己有关的标签。至于这个动作的含义,他没过多解释,相信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我更愿意解读为连接、共创。“文艺两新”们的原创力和创新性是城市文艺繁荣盛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媒体从业者,希望不断挖掘他们的故事,去强化发自每个人内心,且被时代需要的价值观。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