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银召开

2023年08月14日  刘旭卓

林留根: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们把它称为“新石器革命”,农业出现、人类定居、开始制陶等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这是很漫长的一个阶段,其实当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文明社会的阶段。中国的古人把他们的信仰观念,对宇宙,对社会的观察,通过石器表达出来。石器在这个阶段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作技术,工艺技术,还有资源控制,包括玉石器的加工,作为商品的存在,远距离的交流,对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两大典型代表。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碰撞、交流是深度的,除了物质交流,工程技术交流,还有精神信仰上的交流,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大江大河相互交流的文明状态。

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以来,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理念下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探究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从哪里来”,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沈睿文:张家场汉代城址发掘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从目前正在开展的张家场汉代城址考古说起,联系陕西的统万城、青海的吐谷浑伏俟城、甘肃的唐锁阳城等做了汇总。

张家场汉代城址基本都呈现东西朝向,强调军事防御功能,有马面、瓮城、双城防御体系、卫星城、夯台(弩台)、护城壕等,内部布局有衙署、宗教区和平民区,他们也对屯垦区与沟渠灌溉系统做了区域调查,试图为张家场汉代城址的发掘提供帮助。

张家场城址位于宁夏盐池县城西北17公里的花马池镇张家场村西,该城址是目前所知地处河套地区的一座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所见河套地区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的秦汉城址,在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对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城市布局、城池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城址内外文物遗存分布密集、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秦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张家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探索盐池地区秦汉以来直至隋唐以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王朝对边地的管理等反映区域文化与文明兴衰的历程与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张天恩:宁夏发现的夏商周文化遗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宁夏南部地区考古学遗存,只有夏时期可能还属当地齐家文化传统,但可观察的典型遗物很少,所以还不能判断这一时期的陶器组合及相关遗物、遗迹,是需要加以关注的学术问题。

商代活动于宁夏南部的是刘家文化,面貌独特,与当地夏时期的齐家文化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从陇山南部的陕甘相邻地区齐家后期发展而成,出现在宁夏南部的时间是刘家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大体相当于商代中期(殷墟一期或略早)。并持续发展到商末,与来自关中的先周文化晚期遗存融合,呈现出与关中基本同步的态势。

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基本是商末的继续,周人、刘家文化及相关族群保持了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文化遗存的分布比较大,发现了姚河塬遗址为代表的大型聚落,应该是有分封的周人及商系同盟贵族或归附的友好族群为王朝控制西北边陲。这种带着西周早期顶级文明因素组合的形态出现,当是西周国家意志展示。当地及寺洼等文化也存在反映了周文化的包容性,表明周人学会了和别人相处的技能。

西周晚期及春秋期的考古遗存是没有发现,还是确实没有都需要进一步观察。约从战国开始,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杨郎类型出现,究竟与当地的原有文化有无联系,目前仍较模糊。

马强:逐步建立考古学时空框架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是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宁夏考古工作也有百年历史。这些年来,通过宁夏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获得了一系列的考古科研成果,逐步建立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

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周家嘴遗址、水洞沟、北方系青铜器、贺兰山瓷窑址、安西王府、西夏陵、鸽子山、姚河塬遗址的考古工作。2023年,宁夏考古工作迈入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缩影。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经过几代宁夏考古人不懈努力,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宁夏地区、西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宁夏考古始终保持着与国内外考古机构、专家通力合作的机制,国内外20多家专业考古机构参与宁夏的考古学研究,提升了宁夏区域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