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2023第四届银川市贺兰砚文旅商品创意大赛上,贺兰砚雕刻非遗传承人叶大魏创作的“文房雅器五件套”获得了大赛一等奖,高兴之余他也很淡然,在他看来,要想“玩转一块石头”,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为这件作品的名字纠结了很久,现在获奖了,更不好起名字了,我得再想想。”叶大魏笑着说,自己这次的作品是“文房雅器五件套”,采用的是贺兰石乌彩石创作,之所以选这种石头,是因为其石色与竹子的翠色相似,整体看上去有自然的意境美。
用贺兰石雕刻出的竹子造型的笔架、镇纸和印章,摆放在书桌上时,会让人忍不住坐下来,观赏作品的细节——竹子镇纸同时也具备笔架功能;印章雕刻了竹子与螃蟹,竹子与蝙蝠,寓意节节高和平安是福;尤其是竹节的雕刻,细节精致、自然,看得出手艺人的功力所在。竹,自古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是君子的象征,虚怀若谷,君子之风。叶大魏用贺兰石雕刻成竹子的文房雅器,充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
说起作品的创作过程,叶大魏说,其实整个雕刻过程只用了三四天时间,最花时间和心力的,是动手前如何去构思作品的立意,还要找到合适的石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看到这套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叶大魏笑着说,“值得,值得。”
巧思是作品的灵魂
叶大魏的工作室“叶研堂”在银川文化城里,桌上还有未完成的作品,展示柜里,是他用双手一点点雕刻出的作品。问他最得意的作品,他有些为难,“都是用心创作的,都花了心血。”
贺兰砚雕刻作品《雨巷》在众多作品中格外醒目,2023年4月,这件作品荣获“西冷印社潜泉杯”第三届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创新大赛金奖(国家级)。根据石头特色完成巧雕,是这件作品最大的特色。“这块石头的石眼部位偏上,面积也大,很像一把雨伞。”叶大魏说,自己也是看到石头的这一特点,才慢慢清晰了设计的想法,最终利用这个石眼,完成了《雨巷》的创作—— 一位撑着油纸伞走在江南水乡里的女子豁然石上,跟着她轻盈的脚步,仿佛自己也能感受到那绵绵细雨拂过脸颊……
“其实,完成一件贺兰砚的雕刻,不仅仅是靠手上的功夫。真正能让石头有更大价值的,还在于设计,手艺人需要在了解石头的基础上,将文化赋予石头,让冰冷的石头通过好的立意,传达情感与文化,让它有温度,有故事,这才是好作品。”叶大魏说,而这也是自己这些年努力的方向。
灵光乍现的背后
为了某一刻的“灵感乍现”,让作品更有意境,叶大魏说,自己除了加强雕刻的功力,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读书、写字、品画、赏乐……这些看似和贺兰砚雕刻毫无关系,但在叶大魏看来,却是极为重要的学习积累。
拿起一件他的作品,能看到砚台上“荷叶”的线条有实有虚,虚实交错间,简单的一片叶子也有了灵气,像是有风在吹,像是水下有鱼在游。对此,叶大魏说,这样的创作手法,其实就是借鉴了国画写意的创作特色,这正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尤其是通过书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等,对于如何设计一块石头,完成某一个立意,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所以我的很多时间,都在做别人眼中的‘闲事’,这些‘闲事’积累到某一刻,就能带给我‘灵感乍现’。很多贺兰石色彩是不均匀的,是有变化的,‘是让人头疼的’,有时候没什么想法,会放很久。但脑袋里有东西,灵感就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被唤醒,创作思路一清晰,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作品,也就突破了最难的关卡。”叶大雕说,这也是他痴迷这门手艺的原因,那一刻,是最让他激动的。
这条路长着呢,慢慢走
如今,在技艺传承上,叶大魏不敢马虎,他经常督促几个徒弟勤练手艺,“基本功是要打扎实的,打好基础了,再做‘闲事’,才能真的‘玩’好一块石头。”
说起自己当学徒时的经历,叶大魏记忆深刻的,就是学习制砚的第一天。在当时,师傅不让用机器打磨,对于新手来说,学手艺的第一步,就是用一把刻刀和一个锤子,把一块原石打磨平。那次他整整锤了一天,手上磨出了泡,但看着光滑的石头,叶大魏突然有些感动,他知道自己爱上了这门手艺,这份成就感一旦被激活,就再没停下来过。
都说做手艺,是最磨人的工作。叶大魏说,自己从前性子急,现在却因为雕刻砚台,越来越沉得下心,沉得住气。所谓“人磨砚,砚磨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条路长呢,慢慢走。”叶大魏笑着说。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