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宁夏银川召开。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葡萄牙、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古研究领域代表齐聚银川,总结百年来宁夏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共话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耕百年,追本溯源
此次会议为期三天,由国家文物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灵武市人民政府、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百年来,宁夏考古工作者从灵武水洞沟遗址、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等项目的考古发掘,让宁夏成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区域。下一步,宁夏考古将着重推进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西夏考古等重大考古课题的研究,充分阐释宁夏地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发挥考古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水洞沟遗址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学术成果;一大批青年考古学者在这里锻炼成长;在政府主导、学者把关、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多元投入的支持下,水洞沟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国际考古营地系统展示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旅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让社会更多认识了考古,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宁夏,了解了中国。
宁夏考古任重道远
从1923年水洞沟遗址被首次发现并发掘,揭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篇章至今,宁夏考古工作已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代宁夏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在祖国西北大地上进行科学系统地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学者介绍,近年来,宁夏考古工作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相继开展了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鸽子山遗址、沙塘北塬、周家嘴头新石器遗址、姚河塬西周遗址、张家场汉代城址、开城元代安西王府基址、贺兰山苏峪口西夏瓷窑址等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彭阳红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六盘山东麓、贺兰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宁夏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等。
在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2001年以来,先后出版考古报告、学术论文集36本。开展考古工作的同时,为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开展同心倒墩子、王大户青铜器修复保护项目,固原南塬M1401墓葬出土壁画文保修复项目和固原城西墓地出土金属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修复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
关强说,宁夏考古要立足新起点、新阶段,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水洞沟积压考古报告出版工作,为学术研究价值阐释、展示、利用提供学术支撑;同时要继续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培育国际性学术课题;要以水洞沟遗址为支点,进一步拓展宁夏境内、河套和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石制品技术演变与传播,环境资源与生境模式等研究,书写更加生动立体的百万年人类历史。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