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翦商》:

历史比《封神》更“传奇”

2023年08月28日  李尚

《翦商》

作者: 李硕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后,激起了不少人对于商王朝的兴趣,影片中人物的塑造,更颠覆了观众以往的认知。纣王到底是不是暴虐荒淫,商朝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我们可以从《翦商》一书中,穿越时空,看到中国古代文明刚“出生”时是怎样的模样。

历史深处的细节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作者李硕主要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他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本书的开篇,没有晦涩难懂的论点论证,而是还原了一场殷商晚期的人祭仪式。作者用平静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祭过程中,每一轮杀人的数量,死尸被填入祭坑中,为了让这场仪式更具视觉和精神上的刺激,“多处人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当人牲数量不足,献祭者还会尽量延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嚎或咒骂。这种心态,和观看古罗马的角斗士表演有相似之处。”

书中极具画面感的描述非常震撼,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回看这个场景,不得不感慨历史车轮中文明的演进是何其巨大与不易。

华夏文明的变革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孔子对于西周初年的各项礼制都极为推崇,“武王克商”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

书中写道:“周人并未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取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作者还分析,周文化和商文化很不同,族群性格的差别也很大。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周人则隐忍含蓄,对外界更加关注和警觉,总担心尚未出现的危机和忧患。这是他们作为西陲小邦的生存之道。同时“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为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作者在书中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而且都是基于考古材料,所以很值得推荐阅读。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