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开始回溯果园的发展史,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果树和人类如何相互依存、共同进化。这个共生的过程同时改变了双方。显然,人们通过食用美味的水果改善了饮食,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反过来,人类影响了果树的结构和结出诱人果子的能力,令果树更有吸引力。除了果树和水果之外,人们也与果园所在的土地产生联系,他们不仅在这片土地上播种、灌溉、丰收,也在此交谈、生活、享乐。
根据我们已知关于农耕起源的一切信息,果树栽培往往伴随着人类在附近安居乐业。果园成为固定的生产性园地,被标出边界,成为某个特定家族或氏族的财产。不管这些宝贵的果树和灌木扎根于何处,果园主人总能找到办法采摘它们的成果。人们从枝头摘下果子;用齿形工具从灌木丛中梳理出浆果;把苹果、樱桃和李子从枝头摇落;甚至还会敲打树干让坚果和橄榄掉入网中或滚到地上。今天的我们在果树下漫步或穿梭于橄榄林中,听到风拨动树叶的“飒飒”声,此时只要施以一点想象力,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古人的画面——他们四下忙碌,尽情享受新鲜的收成,或是将所得加工成油或果干,待到更加贫瘠的季节再从中摄取营养。
岁月长河流淌,水果的生物进化伴随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足可与犬类、牛或鸡的驯化过程相提并论。迈克尔·波伦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理论,认为并非人类种植单方面改变了植物,植物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所有人,这个过程甚至可以算有意为之。
摘自《果园小史》
[德]贝恩德·布鲁内尔 著
译林出版社